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正式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此战,虽然姜维在剑阁挡住了钟会率领的主力,但是,趁着姜维和钟会对峙的机会,邓艾偷渡阴平,来到了蜀汉腹地,在绵竹击败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得以率领大军包围了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诸葛瞻等人的阵亡,成都上下已经失去了继续抵抗的信心。所以,后主刘禅最终放弃了抵抗,这促使蜀汉在公元263年11月正式走向了灭亡。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大军发动进攻后,后主刘禅已经向盟友东吴求援了。得知这一消息后,东吴皇帝孙休也的确派出了援军。不过,因为蜀汉灭亡的时间太快,东吴大军决定放弃救援对方的计划,改为趁机攻打永安,这是益州的东大门。在此背景下,永安之战正式爆发,并让罗宪得以一战成名。

具体来说,罗宪,字令则,荆州襄阳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就出名。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罗宪正直诚实严整;待士不倦怠,轻财好施舍,不经营产业。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罗宪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在此期间,罗宪两次到吴国出使,吴人称颂他。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尚书令陈祗病逝。自此开始,黄皓祸乱朝政,并获得了众多大臣的依附。对此,罗宪则和姜维等人一样,选择站到了黄皓的对立面。在此背景下,姜维遭到了黄皓的诬陷,被迫在沓中屯田,不敢回到成都,而罗宪自然也不能幸免,被黄皓贬低为巴东太守。当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让罗宪领军,当阎宇的副将。

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是黄皓的排挤,罗宪显然可以留在成都抵挡曹魏大军,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其能力显然要在诸葛瞻等人之上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蜀国的灭亡,黄皓显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晋书》中记载: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及成都败,城中扰动,边江长吏皆弃城走,宪斩乱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国进攻蜀国时,罗宪的上司阎宇率领兵马前往成都,以此承担护卫刘禅的职责。当然,永安是益州的东大门,所以阎宇就命令罗宪留下来镇守此地。值得注意的是,得知成都被邓艾大军包围的时候,永安城中骚动,长江边的长史都弃城逃走,罗宪将一个作乱者斩首,百姓才安定。得知刘禅已投降,便率领所统辖的军队临都亭三天。

早在邓艾包围成都之前,刘禅就已经派人向吴国请求支援了。对此,吴国皇帝孙休,也确实派出了援军。彼时,吴景帝孙休派遣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向魏国寿春挺进,将军留平另到南郡见施绩,商讨进兵方向,命将军丁封、孙异前赴沔中,救援蜀国。蜀主刘禅投降魏国,消息传来后,停止了救援的行动,并做出了攻打永安的架势。内忧外患之下,罗宪并没有不知所措,而是立即整军备战,并安抚永安的将士和百姓。

当然,面对东吴的数万大军,罗宪因为只有数千人马,所以在防守上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于是,在仔细分析形势之后,罗宪立即派遣部下杨宗突围北上,向曹魏安东将军陈骞求援,并将永安的印绶呈献给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在此基础上,罗宪率领部下坚守长达6个月之久。诚然,东吴皇帝孙休为了取得成功,还派出了陆逊的儿子陆抗,但是,这依然没有改变永安之战的结果。

《晋书》中记载: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

在被东吴大军包围后,有手下劝罗宪弃城突围,但他决心坚守到底,也即和永安这座城池一起共存亡。因此,正是这种誓死抵抗的决心,让东吴大军始终无法攻克永安这座城池。不久之后,曹魏将领陈骞将永安的情况立即汇报给了司马昭。不过,司马昭并没有派遣兵马去支援永安的罗宪,反而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也即命令荆州刺史胡烈率领2万大军进攻东吴的西陵。

最后,在笔者看来,因为永安距离曹魏相对较远,也即远水难解近渴,所以司马昭此举,自然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在永安始终无法攻克,自己的西陵又遭到曹魏大军进攻的背景下,东吴只能放弃了趁机攻占蜀汉疆域的计划,选择从永安撤军。由此,对于永安之战来说,以东吴退军而告终,也即在蜀汉灭亡之际,东吴不仅没有趁机夺取城池,反而损失了不少兵马,这显然让东吴的处境更加窘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永安之围解除后,司马昭显然不会忘记立下大功的罗宪。对此,司马昭任命罗宪为巴东太守、陵江将军,赐爵万年侯,继续率军驻守永安。此外,不得不要说的是,在魏蜀吴三国中,东吴的攻城能力无疑是最差的,比如在合肥之战中,东吴同样在兵力占据优势的背景下,无法攻占对方的城池。而在公元219年,东吴也是因为抓住了关羽北伐襄樊、后方空虚的机会,这才成功偷袭了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