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今年清明祭扫工作叠加疫情高发时期,对此,民政部指导各地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保障,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倡导文明低碳祭扫,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节祭扫工作。各地既要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疫情防控措施,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又要采取预约现场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满足群众正常祭扫需求。3月21日,民政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清明祭扫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强调,要求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文明祭扫的服务和保障,摸排安全风险隐患,确保实现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

落实好分区分级精准疫情防控措施

当前,国内多地发生聚集性疫情,波及地市范围持续增大。为坚决守住疫情不出现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各地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纷纷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发送提醒短信等方式公布祭扫工作政策安排,引导群众安全文明有序祭扫。上海、黑龙江、辽宁、广东等地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群众清明祭扫工作,将其纳入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工作大局。北京等地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单位合作,用手机短信形式温馨提示清明祭扫预约、出行防护等政策措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联合发出长三角地区安全祭扫倡议,倡导采用线上祭扫服务,减少人员聚焦和流动。

具体来说,各地落实好分区分级精准疫情防控措施,守住疫情不出现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民政部要求,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节祭扫工作,既要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和规模性反弹,又要满足群众清明节祭扫需求,确保殡葬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双安全。对中高风险地区暂缓开放殡葬服务机构祭扫服务,暂停集中祭扫、骨灰撒海、守灵告别等集体性活动,以防发生聚集性感染,但要想方设法开辟网上祭扫、代客祭扫等渠道,满足群众假日期间的祭扫需求。对低风险地区或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取预约分流、分时段祭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满足群众正常的祭扫需求。其次,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通过开通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群众提供线上祭扫服务,减少现场祭扫人员聚集,确保群众文明祭扫。

持续推进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大力倡导文明祭奠、低碳祭扫,鼓励群众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朗诵等方式缅怀故人,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广并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网络祭扫等现代追思活动,带头祭扫先烈,带领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许多殡葬服务机构还推出鲜花换纸钱、免费赠送黄丝带、代客祭扫等惠民措施,倡导“无烟祭扫”。同时,网络祭扫因便捷程度和疫情管控而愈益成为公众祭扫新选择。

此外,各地充分利用清明节集中祭扫的契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引导并带动群众自觉参与。将清明节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丧葬礼俗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

创新和细化便民惠民利民举措

各地从方便群众祭扫出发,适当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温馨的殡葬服务,不断提高公众满意度。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各地殡葬服务机构保留电话预约、线下服务等传统模式,设立绿色便捷通道,保障特殊群体祭扫需求。各地普遍实施面向城乡困难群众减免或补贴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惠民殡葬政策。已有9个省份将惠民范围扩大到辖区居民,一些地方将惠民项目延伸到生态安葬环节,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

积极推广殡葬新风

近年来,各地在移风易俗工作方面主要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殡葬需求,为推动移风易俗提供保障。二是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文明治丧、简办丧事。三是积极指导推动地方把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殡葬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培育和推广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