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先不管能不能活,最后能不能找到这些猪还是两码事。散养不代表完全放任不管,我家就经历过这种事,也是那次意外让我意识到散养的猪同样离不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家就在山脚下,小时候家里每年都会养两头大肥猪,一头用来卖钱贴补家用,另一头留着年底时吃猪肉。那次因为一场暴雨把猪圈的一边土墙给冲垮了,我爸临时用几块碎石头把豁口填上了,打算过两天闲下来后再把猪圈好好修缮一番。哪知,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快就出事了。

我爸在田里干活时邻居火急火燎地跑来说我家的猪跑了,其中一头对方帮忙赶进猪圈了,还有一头往后山跑去了。我爸扔下锄头往后山跑,还有几个邻居也赶来帮忙,一起去山里把猪找回来。但邻居只知道猪大概逃跑的方向,加上林子里树叶遮天蔽日,傍晚本来就光线昏暗,这一进去根本就看到猪的踪迹。

找了个把小时没有收获,我爸只得跟着几个邻居回家,打算等天亮了再继续找。可是一连好几天都是无功而返,别说猪的影子了,就连地上都看不到猪的排泄物。我爸别提多后悔了,只能安慰自己就当没买过这头猪。

谁知,大概10多天后,隔壁村的一个邻居在山上的农田里干活时发现了这头猪。可惜的是,已经死了,“身上没啥肉,还有不少被动物咬过的伤痕,估计是被啥动物给咬死的。”我爸后来回忆到。

“跑山猪”正成为当下越来越流行的家猪养殖模式,利用山林天然的地势条件,林下养猪、猪粪再作为山林的肥料补给,看似一举两得的事情背后的风险可大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所说的散养猪,实际指的是家猪。跟野猪比起来,家猪的性子要温和很多。虽然是杂食性动物,但在长期的驯化中它们更多以素食或人工合成的饲料作为主要食物,而野猪喜食的昆虫、小型动物则已淡出家猪的“食谱”。

因为长期圈养,缺乏相应的能量消耗,所以家猪的肉质比野猪要细嫩、肥美很多,也是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肉食。不过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对饮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工饲养的家猪因为脂肪厚瘦肉少、肉质不紧致渐渐遭到挑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绿色生态的养殖方式。

把猪散养到山林中,让它们每天有大量的活动,以林中的虫子、野草为食物,这样的肉质口感好,似乎养殖成本也很低。于是有人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放几十头猪到山林中不去管它,一段时间后猪肉是不是会口感更好?会不会还能收获数量不少的小猪仔?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咱们先不忙下结论,看看散放的养殖方式有何利弊,最后咱们再来做结论。

猪散养的好处

一、活动范围广、食物来源丰富,肉质比圈养的猪要好。

比起圈养,把猪放在山林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活动范围更广了,不用在狭小的猪舍中你争我挤,宽敞的林地它们可以撒开腿的跑。

而且林地中各种植被茂密,地上的杂草、树上的嫩叶、泥土中的小虫子,都为杂食性的猪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不必像圈养那样食物单一。

宽敞的活动场地、丰富的食物来源,都为提升肉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二、活动范围广,减少了养殖密度,降低了猪群大规模感染疾病的风险。

圈养的猪,因为养殖密度大,一旦有猪出现生病感染的情况,猪群之间因为超近距离的接触很容易出现群体感染。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很可能给猪场带来巨大损失。

而散养则不同,猪的养殖密度小,猪与猪之间的接触距离比较大。所以即便出现猪生病的情况,也会因为相隔距离远而减少被感染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一定程度减少了养殖人员每天清理猪舍、打扫卫生的劳动量,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散养的猪不用担心每天的排泄物如何处理,不需要像圈养那样购买先进的净化设备,预防猪舍因为细菌的滋生给猪带来健康威胁。

林地场地宽阔,排泄物渗入土壤和植物中可以充当肥料,而且不会因为排便过于集中、空间过于狭小而产生异味、滋生细菌。这样养殖人员可以在打扫猪舍卫生上节约出部分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四、产生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林中其他植物的肥料,实现生态养殖

。猪散养在林地中,产生粪便可以作为林中植物的养分来源,很好地解决了林地土壤因为缺少人工施肥而贫瘠、植被生长不茂盛的情况。

猪粪在经过发酵后是很好的农家肥,用来作底肥、或者疏松土壤有很好的效果。散养状态的猪粪便比较分散,能保证大部分林地都能“施到肥”,省力还环保。

以上四点分析是散养方式的好处,但凡事并不是绝对的,有利必有弊。散养方式看似一举两得,但若要仔细分析,其中的隐患也大着呢!

一、猪的食物来源不稳定,可能导致身体营养不良或产生疾病。

猪散养在林地中,管理起来不如圈养时统一有效,虽然食物的来源变得丰富了,但毕竟是野外,每天的进食量很不稳定。“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

长此以往,猪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营养而导致健康出现问题,进而会由于抵抗力低下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况且野外的环境本身对体质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吃不饱睡不暖”更容易导致体质差、抵抗力低、易生病。

二、活动范围过大,很难及时监测到猪的健康状态,增大了感染疾病的风险。

林地养猪,虽然猪的活动范围变大了、精神状态也更加活跃了,但是也变相产生了隐患。

因为技术养殖人员很难及时监测到猪的健康状态,发现问题后不能马上对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这样必定会增加猪在活动时把病菌感染给其它同类的风险。不光如此,进入该区域的其它动物也有可能“遭殃”,生态环境可能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猪在寻找食物时会大面积破坏树木植被,影响生态环境。

猪在地面找食物时喜欢用前嘴去拱开泥土,然后吃掉土里的嫩草根或小虫子。大面积、大规模的散养家猪,对地面植被树木的破坏可想而知。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猪的生长状态,植被被破坏,缺少了食物来源,又影响到猪的生存。

四、野外会受到其它野生动物的猎杀。

家猪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已经严重丧失了野外生存的能力,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死亡。

在林中散养,不光要解决食物来源问题,同时还得提防其它猛兽的猎杀。比如狼、毒蛇、豹子等等,这些都是猪的天敌,如果不幸被敌人捕获,它们既没有野猪飞快地逃跑速度,也没有野猪又尖又长的獠牙来跟敌人对抗,只得束手就擒。

五、长期散放养殖,猪体内的野性基因被激发,会对养殖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

这一点也不容忽视,虽然家猪经过驯化后变得特别温顺,但动物体内的野性基因是无法消除的,并且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这种基因也会悄悄发生变化。

放逐野外,野性的基因细胞被激发,猪变得活跃了许多。这是散养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但是这种活跃的状态对养殖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安全威胁,特别在繁殖期时猪攻击人的行为也时常发生,尤其需要注意。

看来,散养的方式既有好处,也伴随着更多的坏处。那如果把猪真的放入山林放任不管,一段时间后肉质是不是真的变好了?这些猪能活下来吗?个人观点是:肉质会变好,但猪很难存活下来。请继续往下阅读。

一、家猪的野外生存能力差,寻找食物、疾病感染、被其它动物猎杀都会对生存造成威胁。

前面介绍过家猪的野外生存能力很差,这是长期人工驯养的结果,人类驯养猪是为了获取猪身上的肉,所以会尽量把它们养得又肥又壮。

但是在野外,缺少了人工的干预,就好比把猪置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缺少食物、感染疾病、被天敌捕杀,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家猪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所以能否安全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二、被猪破坏的植被不能及时恢复,会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

猪喜欢在地面上用嘴拱开泥土找食物,这样做虽然有助于寻找到足够丰富的食物,但却也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连根拔起植物很难再继续生长,同时那些依靠植物的嫩芽、根系当作食物的昆虫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死亡。

长此循环下去,对猪的生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无法逆转的。

三、野外的生存条件恶劣,昼夜温差、日晒雨淋增加了家猪散养的风险。

散养的猪更多时间都是暴露在露天环境中,而家猪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要比野猪逊色很多倍!

在野外,昼夜温差很大、狂风暴雨更是无处躲身,特别是遇到暴风雨的天气,猪受到惊吓后会四散往密林中逃脱,人力根本控制不了。一旦猪超越了人可以控制的范围,丢失、被其它动物猎杀、生病等等就会接二连三的到来,结局可谓是损失惨重。

四、家猪在放归山林后会四处活动,在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下,人迹罕至、危机四伏的深山中潜藏的危险更无法预测。

这种情况指的是猪能侥幸存活下来,但带给猪的伤害可能更大。

因为越是往深山中去,人类活动轨迹越稀少,大型猛兽存在的可能性就更大。加上深山中地势复杂,家猪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随时可能成为其它猛兽的“美餐”。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将家猪放养在山林放任不管,家猪根本适应不了这样恶劣的环境。而且山林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猪出现丢失、被猎杀的情况都不可避免,所以想要实现生态养殖,必要的人工干预和防护还是需要的。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