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里有一段篇幅并不长的小故事,电视剧没演,讲的是官场上一位资深老前辈给顾廷烨、沈从兴、小郑将军等几个年轻人每家送了一位“美妾”,由此而引发的若干风波。

初看之时,只当是看了一场闹剧,仅仅是有趣而已;但是细细品味,却越来越觉得:

喜剧的底色往往是悲凉,闹剧的背后其实都是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面对“飞来美事”,接受还是不接受?

故事发生在顾廷烨等人拥立新皇登基后不久。

朝中有一位甘老将军,作为资深的老前辈,设宴款待顾廷烨、沈从兴等后起之秀,并在席间领出了数名能歌善舞的美娇娘,声称这些都是他的“义女”,送给年轻将军们每人一个,“供洒扫消遣之用”。

说白了,就是赠给他们当妾。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甘老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笼络新贵,尤其是这三位:新任国舅爷沈从兴,皇后亲妹妹(小沈氏)的老公小郑将军郑骁,以及顾廷烨。

当时,沈从兴与郑骁这二人都是新婚不久,此时外人插手“赠妾”实在很不合时宜。

但是出于面子问题,众人都无法当场拒绝甘老将军的“美意”,各自领了一位美女回府。

表面上的功夫都做完了,接下来,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怎么处理这从天而降的艳福呢?

先说顾廷烨。当时的顾廷烨乃是“鳏夫”,原配余嫣红三年前就故去了,明兰尚且没嫁过来。如果他真的要收用这个叫做“凤仙”的美妾,几乎是没有任何来自内宅的阻力的。

但顾廷烨着实是个有主意的人,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与甘老头有太多牵扯;所以,虽然领了凤仙回府,也只安置在澄园一角的小院里,衣食供应无忧,但绝不沾染,不给她任何名分。

然后是沈从兴。

彼时的沈从兴刚迎娶了续弦妻子张氏。高贵的张氏对这门婚姻不满意,心如槁木,所以也根本不在乎沈从兴领回了什么人。

然而妾室小邹氏却是个厉害的,直接做主,将新来的美女转送他人。沈从兴并不反对。

这两家都没出什么问题,偏偏到了郑家,却出了大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新鲜事年年有,纳妾居然也能“替”

年少得志的郑骁将军领了美女回家,老实不客气地就要“玩真的”,理由还很充分:免得得罪了甘家。

但是新婚妻子小沈氏坚决不答应,天下哪有刚新婚就纳妾的道理?哭闹僵持了半个月,郑骁也没能如愿。

偏偏郑骁是与大哥郑骏两家同住的。

大哥郑骏已经三十好几的人了,眼看着弟弟这边闹个没完,生怕继续闹下去会得罪了皇后(毕竟弟妹是皇后的亲妹妹),索性挺身而出,要“替弟弟收了那女子做妾”。

是的,您没看错,纳妾这种事,居然还能用“替”的!

这一来,郑骏的妻子郑大夫人也不乐意了;但是,郑大夫人接下来做出的事更让人大跌眼镜:

她并没有谴责丈夫的做法有失妥当,而是迅速给丈夫找了个良家女子进门做妾,还口口声声表示“纳妾可以,但不能要那样妖娆的女人”。

于是,郑大哥原本是想助人为乐的,不料不仅没帮上忙,自己反而平白获得一个良家妾。

而郑大夫人却把这笔账记到了小沈氏头上,妯娌俩关系之僵,几乎成了京城官眷中的笑话。

但是那名美女到底该怎么办呢?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呀!

最终,还是颤颤巍巍的婆婆郑老夫人出马,替卧病多年、几乎连床都下不来的郑老太爷收了那女子,郑家才算重归平静。

03 有些事,乍看是笑话,再看却觉心头微凉

郑家这波操作,初看真让人笑得肚子痛,但是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

首先,是郑家两兄弟的表现:为什么就非要真刀真枪地“收”了那女子呢?

虽然郑家比不上沈从兴的国舅爷身份,没那么硬的底气任由小邹氏将美女直接“转赠他人”,怕得罪了甘家;

但是,你可以学学顾廷烨呀,大不了就把美女养在家里,多一张嘴吃饭罢了,难不成甘家还能派人逼问“是否圆房”?

更何况,真要论起来,鉴于皇后妹子的关系,甘家也未必真敢与郑家撕破脸。

人性通常是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

如果有人非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化,把明明可以含糊过去的事拎出来较真,这背后,多半是有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动机,甚至有某种利益可图。

郑家两兄弟在“维护职场关系”之外的那点花花心思,其实不言自明。

其二,是郑大夫人的表现:你贤惠固然可以,但真的有必要这么“卷”吗?

从整本书的情节来看,郑大夫人不是坏人,但她确实是一个被当时的时代打上了深深烙印的女人;后文小沈氏曾告诉明兰,郑大夫人娘家的闺训就是“轻生死,重礼法”,“全天下的贞节牌坊被她娘家的家族占了一半”,吓得明兰冷汗直冒。

面对郑大哥要代替弟弟纳妾的“壮举”,郑大夫人明明可以在“同意”或者“不同意”之间做个简单选择即可,她却偏偏不走寻常路,给出了第三个选项:

你别纳这个妾,我马上给你寻个更好的来!

——这把郑大哥给惯的,简直比溺爱儿子更甚啊!郑大哥不仅不需要承担任何“贪图美色”的名声,甚至反而还要拿出“迫不得已”的态度、“勉为其难”地接受老婆的美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在郑大夫人自己看来,这仅仅是她自身价值理念指导下的正常行为,但是,她自己习惯于贤惠大度也就罢了,却将小沈氏置于何地?

妯娌两个,一个哭闹着不同意丈夫纳妾,一个主动将妾室送上门来,这对比不要太明显了哎,让旁人怎么想?

诸如明兰、袁文缨这样的新媳妇,还会同情小沈氏一二,理解她的委屈心情;而男人们,乃至于困于婚姻已久、早已被洗去了自身价值与感受的中老年妇人们,恐怕都只会顺口抛出“善妒”的评价。

最让人不解的是,郑大夫人主动给丈夫纳妾,完全是她自己的选择,为什么事后她却要给小沈氏脸色瞧?

一边心有不甘,一边却不觉得是自家丈夫的问题,只把这份委屈转嫁到同是受害者的小沈氏头上。唉,又是何必啊!

第三,感慨小沈氏的处境:幸好她的姐姐是皇后!

书中有个细节,郑骁与小沈氏小两口足足吵闹了“半个月”之后,为了“怕得罪沈家”,郑大哥、郑老太太才相继出面。

那么,假如小沈氏不是皇后的妹妹、没有沈家的“新贵宠臣”背景撑腰呢?是不是这事儿依然没人过问?闹到最后,小沈氏也只能妥协,而且还要被扣上“善妒”、“不懂事”的大帽子。

这一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每个人都不在乎她的感受;所幸,他们还记得必须在乎“皇后”与“沈家”的势力。

真为小沈氏庆幸。有个强大的娘家,真好!

04 结语

也许有人说,郑骁初出茅庐、在职场谋生不易,小沈氏本就应该多理解他、多支持他,而不是因为一个被“赠予”的妾就大闹不休。

这话并非毫无道理,但问题在于,夫妻之间的理解与支持,应该是相互的。

就好像《知否》电视剧版的孔嬷嬷在盛家所言:兄弟姐妹之间确实应该互相谦让,但也该是今天这个人让一让、明天那个人让一让,而并非次次都是只让固定的某一个人退让。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你退让一点,我退让一点;你理解我一点,我理解你一点,双方都舒服;

如果事事都是做妻子的退让,则只能引起妻子的日渐不安与不满,进而对夫妻感情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郑骁摊上“赠妾”这种事也很无辜,不得不领回家去;但是后续的发展,在“官场关系”与“妻子感受”之间,他并非只能二选一;

看看沈从兴家里的处置方式,看看顾廷烨的处置方式;

何必非要与新婚妻子正面冲突半个月?何必非要以一副“迫不得已”的姿态,一边坐享齐人之福,一边反手给妻子扣上“不懂事”的恶名?

一段婚姻里,如果只把自己的委屈当委屈,而把爱人的委屈当胡闹,那么,所谓的“相互理解”都只能是一场空谈。

最后再多说几句:

单看这个“赠妾”风波,可能会觉得郑家好奇葩,对他家毫无好感;

然而在原著后续的情节里,郑大夫人却是官眷之中率先接纳明兰的人,也是帮助明兰在婚后迅速打开上层交际圈的人;郑大哥也是在后来平叛之时立下汗马功劳之人。

这并非是人物性格前后不符,而恰恰体现了人的多面性、复杂性。

外人只会传颂郑家平叛的功劳,赞扬郑大夫人立身处世的格局,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另一方面,郑家女眷所忍受的种种委屈,也都是真实的。

这些荣耀与委屈,功绩与涕泪,交织在一起,正是生活最现实的样子。

所不同的则是,外人只看得到闪光的那一面,而家人,则承受了太多的人性幽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