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诸葛亮不能简单定义为谋士,他是个政治家、统帅谋士,顾名思议,是出谋划策之士。把诸葛亮定义为谋士,显然太低估他了。为什么呢?因为谋士的职责是出点子,并不下决心,因而身上的担子,是远远没有统帅那么重的。我们看历史记录,似乎谋士们个个神机妙算,其实不然,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幸存者法则”,也就是说,史书上记录下来的谋略,多是成功的;而他们不成功的谋略,被选择忽略了。在谋士之上,还有一个下最后决心的人,这才是最关键的人物,因为他要对后果负责。谋士的责任轻,而下达决心的统帅责任要重得多。诸葛亮绝非一般的谋士,他是政治家,也是军队的统帅,是最后下达决心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一般谋士来跟他相比,是没有可比性的。第二,诸葛亮是战略大师那么,诸葛亮的谋略水平如何呢?我认为,诸葛亮在战略上是一位大师级人物。有几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就是隆中对,非常了不起的战略,一下子给刘备指明一条发展方向。诸葛亮认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氏父子三代经营江东,也不可以图谋;刘 备要发展,只是据荆州而图益州,与曹、孙实现三分天下。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几乎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而诸葛亮却认为可以三分天下,着实富有战略眼光。第二个例子,就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与东吴达成和解,联吴抗曹。

在三国中,蜀国的力量是最弱的。但是在诸葛亮时代,蜀国还发连连发动北伐,这主要就是得益与东吴的结盟。一方面,没有来自东面的危险,另一方面,与东吴密切配合,在广阔的战线上打击魏国。联吴抗曹,无疑是英明的决策。第三,诸葛亮在战术上的水平比较一般与小说《三国演义》写的完全相反,诸葛亮具体战役的战术运用上,水平其实比较一般。什么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以及后面的各种锦囊妙计,多是无中生有。其实,人无全人,诸葛亮的政治上的形象上光芒万丈,在大的战略方向上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具体上战场指挥,其实只能说一般。小说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军事奇才,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价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对手司马懿的评价的评价是:“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的权变机谋水平是不够的。五次北伐,兴师动众,每每光打雷,不下雨,稍稍遇挫,便束手无策,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没有奇谋妙策,往往陷入笨拙的阵地战、攻坚战,补给线过于漫长,是以难有大突破。特别是陈仓一战,在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