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也是小楷高手,看他临摹的王献之《洛神赋》,惟妙惟肖,他还写了一幅行书,加上落款一共7行,蘸了2次墨,却成千古名作。

中国书法有5种书体,虽然每一种书体之间看起来差别很大,但只要你掌握了其中一种书体的写法,其它4种书体都不在话下,因为无论书法的字体如何变化、书写风格如何差异,每一种字体背后所隐藏的书法的基本技法都是一致的,它们的底层代码都是中锋用笔,都是以中锋笔法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提按、转折、顿挫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你对一种书体钻研的越深入,你对书法笔法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学习其它的书法字体也会更加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著名书法家举办的书法展览往往包含了各种书体,除了主流的“真草篆隶行”,甚至还可以写甲骨文、钟鼎铭文等,即使是一种书体,他们也能随时演绎出各种风格来,这其实是他们掌握了书法的底层密码,掌握了这个秘密,一切都会变得明朗起来,掌握这个密码没有太好的方法,主要还是要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

柳公权临摹的王献之小楷《洛神赋》

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更是其中的高手,比如元代书法家赵孟,不仅楷书和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唐代的楷书大咖齐名,并列为“楷书四大家”,他的行书也堪称一代大师,对于“晋唐法度”、“二王”笔法有着很深的理解,他的小楷书法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以及有“楷书之祖”之称的楷书大师钟繇,姿媚洒脱,也能称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师,故人称“柳少师”,其书法极受当时皇帝的喜爱,据说当时的王宫大臣如果家庙碑志不是柳公权写的,会被人认为是不孝,都争相求购柳公权的书法,其中还不乏一些外国人。作为楷书的大师的柳公权当然不止会写一种书体,从现在保存下来的字帖来看,他至少会楷书、行书和小楷。

他的代表作品,除了我们常见的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楷书金刚经》还有行书《蒙诏帖》,这幅作品除了最后的落款,正文加落款内容一共是7行,书法运笔潇洒流畅,节奏十分紧凑,甚至我们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浓淡干湿的变化,都可以分辨出柳公权书写这幅书法作品一共蘸了2次墨,从“公权”开始到“亲情”为第一次蘸墨,从“情篇”一直到最后落款结束为第2次蘸墨。短短的7行书法,2两次蘸墨,却成就了他这幅千古名作,称为柳公权的行书代表作品。

《蒙诏贴》又名《翰林帖》,麻纸本,共27个字,加落款7行,现藏故宫博物院。此作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的柳公权年仅44岁,这幅作品还曾被编入《三稀堂法帖》。

柳公权行书代表作《蒙诏帖》释文:“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一些书法评论专家认为,柳公权行书《蒙诏帖》前几行非常好,到了最后三行太细了,用笔掌控不是很好,出现了好几处败笔,我觉得这种评论有点吹毛求疵了,没有能够详细地了解书法创作的过程,真正好的书法作品都是需要融入真挚的感情的,比如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以及苏东坡《寒食诗帖》,都是情感和书法相互融合的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情感激发偶然欲书的情况下,当然会出现用笔上的一些瑕疵,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尚有错别字,但是这些瑕疵并不能掩盖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反而因此而变得更加有艺术性、更加备受书法家的喜爱,这就是瑕不掩瑜吧。

除了楷书和行书,柳公权的小楷也非常好,由于柳体小楷存世不是很多,加上他的中楷太出名了,人们对他的小楷关注并不多,其实柳公权的小楷书法也是学习“二王”帖一路学,得王羲之、王献之小楷的真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几幅小楷作品,正是柳公权临摹的王献之小楷《洛神赋》,无论是从章法还是结构上,都让人感觉惟妙惟肖,有几分魏晋风度,一起观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