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PMI,终于出来了。

PMI这个数据,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指标。

每个指标下面,都有一大堆分项,我们先看总量,再看结构。

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公布,受疫情等因素影响,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服务业PMI为46.7,低于前值的50.5。

这样的数据,并不意外。

相信大家早都有了心理准备,3月份的形势,是过去几年以来,最复杂的。

俄乌局势,我们见证了历史,大宗商品迎来了狂欢,原油、镍、铝、玉米、钾肥都在上涨。

这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货成本提高,输入性通胀,近在眼前。

所以,我们看到了PMI分项里面,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双双提高,分别是66.1%和56.7%,高于上月6.1和2.6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看新闻,半年时间,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已涨价两次,整车厂商的采购成本,直接涨了两万。

两个资源品大国的地缘问题,一定会延伸到产业链层面,谁都躲不开。

再看其他分项。

3月PMI的生产指数49.5%,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48.8%,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

很明显,生产端,需求端,都在走弱。

为啥?

因为打仗,海外订单被取消,被延期,再正常不过。

我看到一个例子,温州有个户外登山鞋,原来特别受欢迎,去年俄罗斯+乌克兰的订单加起来都有1000多万,今年客户直接联系不上了。

据统计,冲突发生后,温州约有50.2%的外贸企业,反馈订单延期或取消,这是现在的主要困难。

9.4%的外贸企业表示,截至2月25日,乌克兰、俄罗斯在手订单延期或违约比例达20%以上,这还没算3月份的损失,光2月份,14%的外贸企业,估计一季度出口额至少会降10%。

海外局势,再叠加疫情,连运输都受了影响。

3月PMI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6.5%,低于上月1.7个百分点,是2020年3月份以来的低点。

2020年的3月份是啥时候?现在是什么时候?

两年前的处境,我们又经历了一遍。

不光我们在经历,中金宏观说,3月欧元区、日本制造业PMI供应商配送时间初值,也都在恶化。

环球同此凉热。

不管货运还是航运,都是“供应链”的血脉。

先看货运,3月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为-1.7%(2021年12月为7.2%),其中,上海、吉林、广东分别为-4.1%、-39.3%、-10.9%。

为啥是这三个地方,不用我多说了。

再看航运,浙商证券的报告称,3月中旬,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5.1%,其中外贸吞吐量同比-4.2%。

八大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降了8.9%,其中外贸/内贸箱吞吐量同比-1.2%、-24.4%。

统计局也说了原因,“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本轮疫情影响,人员到岗不足,物流运输不畅,交货周期延长。”

所以,人口流动受限,这是3月的另一个大背景。

疫情影响的不止是供应链,还有服务业。

对,终于说到服务业的分项了,这一块,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因为,服务业直接跟居民消费挂钩。

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

广发宏观指出:对服务业来说,社交距离和居民生活半径,是主要决定变量。

地铁客运量走势,跟服务业PMI走势极强的相关性。

从3月地铁客运量看,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月均值同比分别为-11.2%、-52.7%、-19.8%、-37.7%。

不能跨省旅行、不能跨市流动、甚至不出小区,商务出差、酒店旅游、线下开店的日子,可想而知。

建筑业,是唯一的亮点。

3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64.7,高于上月6.1个点,提升幅度不小。

难道是地产回暖了?大家又开始抢房了?

别多想,当然不是,是因为大基建。

土木工程建筑业的PMI大幅反弹,但房屋建筑业PMI,环比降了4.1个百分点至54.8%。

大家可以看看所在城市的基建投资计划,今年发力非常猛,水利工程、轨道交通、能源基地、数据中心、城市管网更新,一茬接一茬。

相比之下,房地产,还是弱得不忍直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塔证券的报告,截止到3月30号,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只有30万平方米,大幅低于历史同期(近5年均值为49.4万平方米)。

其中,一线城市成交面积只有7.38万平方米,相比于传统的2月低点,还下滑了0.51万平米。

我也纳闷,中介和部分自媒体同行,天天念叨的回暖、抢房潮、大反弹、大逆转,不知道从哪看来的,难道他们所在的是另外一个平行宇宙?

说回这份沉甸甸的数据。

以上,蓝白给大家梳理了三个方面,分别是:供应链、消费、房地产。

每一项,都关乎经济运行的脉搏。

每一项,都跟我们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项,都不是独立的孤岛,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一环。

严峻的形势,如何破局?

这里要说到,最近开的两个会。

看下时间线。

3月29号,开了国常会。

3月30日,央行网站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一季度例会纪要。

这两个会开完之后,3月31号的PMI数据出炉。

所以,这两场会,是解读未来形势如何发展的关键。

蓝白简单做个复盘,提炼几个要点。

高层会议上说:

“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

“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

第一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大家可以跟16号金融委会议的措辞对比一下:“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

积极出台,变成了“早出快出”。

慎重出台,变成了“不出”。

时隔半个月,语气变得更加不容商量!

第二句话,制订预案,早做准备。

疫情+海外局势,供应链、消费、地产的扰动,这是3月份的现状。

即便如此,高层依然看得很远,未来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的不确定性。

不管是惊涛骇浪,还是虚惊一场,心里先有个底,准备工作要做好。

再说央行的货币政策例会。

开篇对当下经济环境做了定性:

当前国外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地缘问题,叠加国内外的疫情形势,“三重压力”是摆在眼前的。

随后,又强调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说明啥?

显然,未来的货币政策,“易松难紧”,不管是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贷,还是针对个人购房者的按揭贷,利率会进一步下探,放宽周期也会缩短。

还有,针对房地产,又着重重复了那句话:

“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的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总之,这两个会,都在强调形势的不确定性,都在强调政策端的火力要加大输出。

2022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

这几个月难不难?确实难。

难就没有办法了吗?难就没有希望了吗?

当然不是。

外围局势,是谈判,还是继续,总会有个结果。

疫情,深圳已经做出了表率,模式很成功,生产端恢复得很快。

在此基础上,政策火力的输出方向在哪里?

国盛宏观熊园指出:没出的政策“早出快出”,核心手段还是“宽货币、放地产、放基建”。

宽货币,4月仍可能再次降准降息。

放松地产,会怎么做?

供给端,各大城市的供地,会让出更多的利润空间。

优质民企发债的节奏可能会加快,已经躺倒的房企,也会加快并购和资产处置的速度。

需求端,购房门槛还会降低,最近深圳准备调高二手房参考价(尽管幅度不大),福州放开限购,接下来宽松的城市,可能会更多。

放基建,那财政专项债的使用范围会拓宽,上马项目会更多,继续加大制造业投资。

比如,前天会议上已经提了,“再开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一批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水利项目;全年水利投资可完成约8000亿元”。

政策底,已经夯实了。

接下来,就看货币、财政手段火力输出有多猛,等待经济底和市场底,在二季度出现。

没人能预知未来,没人能独自穿越迷雾。

我们能做的,是稳定情绪,保护好家人,一起用沉默却有力的脚步,等待春日降临,万物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