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奏响“冰与火之歌”,首钢大跳台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打卡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借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机遇,首钢园区打造山—水—冬奥遗存特色景观体系,推进“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样板,焕发出澎湃的能量和崭新的活力。

屹立在长安街西端的首钢始建于1919年,是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也是北京工业的骄傲,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为了配合北京夏季奥运会,还古都绿水蓝天,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定位,2005年,国务院批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

为保留城市特色,避免大拆大建,北京将工业遗产“活化”成为文旅新地标值得肯定和借鉴。正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所说:“将首钢老工业区改造为冬奥办公园区,不仅是应对园区停产的局部应激性改变,更是导入产业引领区域全面更新的积极尝试。这种模式也为类似工业转型面临的城市及社会问题探寻了出路。”

地方特色是城市的个性和品牌。要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应从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方面入手,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

一是要科学规划。为避免千城一面,城市建设就应考虑到城市建设所在地域的地理文化和地貌地形等实际情况,吸取和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定不移地保留和体现城市的特色,让人能深刻感受到丰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二是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认识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要认真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尤其要研究城市定位和风格特色,不能急于求成。要结合实际,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展示地方特色,体现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

三是要加强城市管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能否高效地发挥城市功能和体现城市特色,关键在于管理。应客观分析城市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周边环境,在充分挖掘城市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找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区域优势,运用多种手法和方式,把丰富、浓厚的特色文化与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适宜人居为目标,做到城市建设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高。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和个体特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结合实际、秩序渐进,在现有的条件下走有特色、有创新的城市发展之路。

作者: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