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当中,成长与学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知识的汲取还是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的了解,都可以说是从简到繁的必经之路。

在知识领域,对于个体而言,其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几乎决定了之后人生的走向;同时这种能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接受外界信息的水平、个体理解能力的高低、个体行为习惯的维持等等。

于是在重视学习能力的社会当中,人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就会成为衡量个体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的知识体系以及汉语语境当中,存在一个名为“学霸”的词汇。

该词汇起源于网络用语当中,指的是那些擅长学习,对外界知识接受能力高于一般人,从而可以在学习过程当中发挥巨大优势的人。

在教育过程当中,“学霸”一般而言有着轻松取得出众成绩的心态和能力,即便是别人都考砸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轻松取得高分。与此同时,“学霸”并没有“书呆子”的含义。

于是在很多人眼中,那些能够被称之为“学霸”的人,往往都是自幼就拥有出众学习能力的人,可以轻松掌握各种知识。

同时以此为前提,认为只要一个人小的时候就显现出了很好的学习能力,那么其长大之后必然会成为一个“学霸”。

其实这种观念是比较有片面性的。比如在中国的古典传说与故事当中,就存在诸如“伤仲永”和“江郎才尽”这样的说法,说的就是个体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是会变化的,一个人即便是在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超人的学习能力和才华,如果不加以坚持,那么早晚会出现学习能力下降的情况。

同时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存在很多鲜活的案例,他们在幼年的时候并没有出众的学习能力,而是在后天通过各种努力获得了丰富的学识与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成为“学霸”的关键呢?哈佛大学曾经进行过一项基于1万名学生、调研时长多达40年的追踪实验,最终实验结果显示,所谓“学霸”并非天生,而是个体在后天教育过程当中被培养出来的,并且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小学时期。学霸并不是天生的,与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对于个体而言,真正拉开学习能力差距的不是在学校当中所取得的分数,而是个体的学习习惯以及各方面能力。

1.优秀的学习习惯

纵观那些能够被称之为“学霸”的人,当他们分享自己成功的学习经历时,往往都会强调一个重点,那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哈佛大学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实验当中涉及到的成绩出众的学生们,往往并不是那些家长口中“最聪明”,平时课堂表现“最活跃”的孩子们,而是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同时在课下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才能够获得提升。然而这只是一部分,这两个重点有助于扎实的巩固基础,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些细节的学习习惯才是关键,比如在课前首先进行预习、在课堂过程当中有针对性地做笔记、课后及时通过练习等方式进行巩固,同时有效利用各种课外方式补充相关认知。

所以这种能力是成为“学霸”的一个关键能力。

即便是对于许多到了大学之后,甚至已经成年的个体而言,想要研究某个问题时,做好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克、之后通过实践积极地去论证自己的结论,也是十分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2.出众的学习兴趣

对于许多家长而言,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当中难以取得良好成绩的一大问题就是“没兴趣”,无论学什么科目都显得十分无聊,提不起兴趣。

根据哈佛大学进行的研究,人们发现这种兴趣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激发的,因为学科相关的知识总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述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说对于某种知识的兴趣与启蒙老师有着极大的关系。

作为家长,其实对于子女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自己的一大责任。

这种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求知欲相关,幼年期孩子的求知欲都是非常强的,所以如何利用这种求知欲较强的特点,有意识地针对某种知识,将其与实际生活以及子女的特点进行结合,从而达到在学习兴趣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初步的逻辑能力

逻辑(logic)是源于西方学科体系当中的一个概念,原本为希腊语,狭义上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同时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也就是哲学体系当中的逻辑学。

在广义上,逻辑泛指事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十三岁之前,大脑都尚未发育完成,处于大脑的发育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那些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们,往往靠的不是对于相关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消化,最终将这一知识“化为己有”。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在这个时候应该对于子女的学习状况加以仔细观察,确认其是真正在对于知识相关内容进行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和背某些固定的内容。

诚然,这项工作是十分具有难度的,因为此时很多孩子的理解能力都并不是很强,难以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知识,所以适当培养一些子女的逻辑能力,对于某些事物的发展和存在进行了解,是十分关键的步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启蒙能力十分关键。

总而言之,通过对于社会中典型案例的思考以及相关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成为一名“学霸”其实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到的,关键就在于文中的这几个重点。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shx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