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60年前,这里是山东首个开埠的城市,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3年前,这里的上市公司数量仍是山东第一,青岛、济南都要俯首称臣。

直到今天,这里的上市公司市值也长居全省首位,山东市值最大的公司不是海尔,而是万华;这里也诞生了山东第一家科创板企业睿创微纳。

这里以工业闻名,靠开放发展,曾经聚集了富士康、通用、LG等一大批全球顶尖制造企业。

但仅仅几年时间,这里在被合并了莱芜的省会反超、憾居全省第三后,被提及的声音越来越小。

这里就是渐被遗忘的“角落里的烟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国际局势的变化反复、经济结构的内在痼疾,尤其是内陆经济崛起、低水平沿海贸易式微的今天,处于陆上交通末端的地理位置劣势被放大,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烟台逐渐从焦点中消失。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山东省在政策制定时,其红利着重于更具带动引领作用的济青两峰和济青廊道。而作为胶东经济带老大的烟台,其实只有一个老弟威海。

不过,远离聚光灯的烟台,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在刚刚结束的 “GDP万亿俱乐部”城市晋级赛中,老大广东又多了一个万亿之城----东莞。老二江苏的常州、徐州,老三山东的烟台也在准备撞线“万亿之城”。

烟台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023年。

两年1300亿,烟台可以吗?

中国城市“第一阵营”的四梯队

GDP达到万亿,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次重要的量级跃升,也是衡量区域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烟台GDP达到了8711.75 亿元,距离万亿的目标还有一千多亿的差距。

2020年是有史以来晋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最多的一年,江苏南通、福建泉州、福州、安徽合肥、陕西西安、山东济南六座城市成功晋级。

本来,东莞有望在2020年冲刺万亿成功。十三五期间,东莞的经济总量从6000多亿增至965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6.5%,2017年、2018年、2019年经济增速分别达8.1%、8.1%、7.4%,但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作为广东省第二大外贸出口城市,东莞全年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3.2%,这一年东莞全年经济增速只有1.1%,以350亿惜败于“临门一脚”。

2021年,东莞经济总量预计突破万亿,成功晋级,内地的万亿城市增至24个。广东则拥有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座GDP万亿城市。

比东莞晋级更具有标志性节点的是,北京成为国内首座官宣GDP达到4万亿的城市,而上海2021年GDP突破4万亿几无悬念,这使得中国城市“第一阵营”形成四个梯度明显的梯队:一个是以北京、上海为主的“四万亿俱乐部”;一个是以深圳、广州、重庆、苏州这些往“3万亿俱乐部”冲击的城市,一个是成都、杭州这两座有望冲击“2万亿俱乐部”的城市;第四梯队是以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佛山、泉州、济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东莞为主,在“万亿俱乐部”不断成长的城市。

略显尴尬的是,山东的两座“万亿之城”均在第四梯队,作为全国经济老三有些说不过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量,靠万亿城市的数量整体取胜,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在这条道路上,烟台就成了举足轻重的砝码。

争入“亿万俱乐部”,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奋起,也是全省的期盼。

烟台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在目前的7000亿量级俱乐部中,2021年,烟台市GDP为8711.75亿,增速8.00%;常州8807.6亿,增速9.10%;徐州8117.44亿,增速8.70%;唐山8230.6亿,增速6.70%;大连7825.9亿,增速8.20%。

烟台和常州这两座城市如果在2022年GDP达到万亿,GDP增速必须达到19%以上;如果2022年、2023年GDP增速连续两年达到9%以上,2023年有可能突破万亿大关。

事实上,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提出2022年的中国经济增速为5.5%,不高也是在意料之中。烟台和常州“撞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

这意味着未来两三年,“万亿之城”晋级赛有可能断档。

那么,常州和烟台这两座GDP相差16亿的城市,未来谁能率先“撞线”?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是常州的高光时刻。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人均产值第一,财政收入第一,劳动生产率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2000年后,苏锡常三市中,苏州和无锡快速发展。2020年,常州的经济体量是苏州的38.7%、无锡的63.1%,但是在人均GDP上,苏锡常三市比较均衡,且全部排在全国前十。

其实,常州发展速度并不慢,2015年-2020年这5年,常州GDP年均增长7.0%,位列江苏省第二,超过了苏州。

“十三五”期间,常州的GDP一举超过了徐州、唐山、大连、长春、沈阳、石家庄和哈尔滨等7座城市。“十三五”期间,全国GDP前30名城市中,提升位次最多的是合肥,提升8位;其次是常州,提升7位。

常州与烟台的角力,在工业。

2020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3149. 6亿元,占GFP比重40.4%,位列全省第二。

全国每四台机器人,有一台在常州造;全国石墨烯产业,一半在常州。在赛迪顾问刚发布的2021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中,常州位列第16位,排在济南之后,徐州位列第24位、烟台第28位、大连第35位、唐山第59位。

目前,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已经成为常州的产业名片,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动力电池产能占江苏省近1/3。

常州在新能源产业的实力雄厚。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达832亿元,已拥有包括宁德时代和中航锂电等行业龙头在内的动力锂电池及配套生产企业40余家,已建和在建产能超过90Gwh,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三。2019年9月,比亚迪投资100亿在常州落地年产能达40万辆的整车生产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常州的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很多。工信部累计遴选的848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常州有24家企业入选,在全国排第六,江苏排第一。

单看常州,的确实力很强。

但从制造力来看,山东与江苏的PK势均力敌,而烟台作为山东工业重镇,绝对有一战之力。

烟台还有优势吗?

烟台同样是以制造业闻名全国。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中,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烟台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队”,数量与青岛市并列全省第一。

2021年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烟台以33家的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目前,烟台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均居山东省前列。

常州发力新能源产业的同时,烟台把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完整的化工产业链。

石化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对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2020年舟山市GDP增速达到12%,位列浙江省第一,主要是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一期全面达产,这个重大项目使得舟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0.2%,对浙江省这一年的工业增长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烟台化工产业有两大重点项目,一个是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也是山东单体最大工程,一期投资1493亿元,于2021年11月正式开工。这个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万亿。从这个项目的规划来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近期项目(2019-2025)完成后,年产值达2741亿元,工业增加值500亿,年利税423亿元,年利润218亿。

烟台化学工业园2018年9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是烟台市石化新材料区的核心区域,并纳入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发展战略。园区以万华化学工业园为核心,具有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和产业定位,以MDI、TDI为主的异氰酸酯系列产品质量和单位消耗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园区内规划建设的百万吨乙烯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烟台建立了6个省级化工园区,集聚了全球MDI行业领军者万华化学、位居中国轮胎前3强的玲珑轮胎、全国唯一高性能TPV生产商道恩高分子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培育出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亚轮胎试验场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

在多家超大型企业的聚集效应下,一个高端的、具有规模化的石化帝国逐渐成形。烟台正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迈进。

这样的烟台,不容小觑。

而烟台上市公司的优势和雄厚的家底,或许是可能胜出的又一个筹码。

济青烟竞速三十年

1984年,烟台与青岛一起,被列入首批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到2004年,烟台的发展速度位居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第一名,GDP反超济南,位列全省第二,并且在这个位置上一待就是14年。

十二五期间,烟台GDP年均增长10%。十三五期间,济南GDP年均增长6.9%,青岛GDP年均增长6.5%,烟台GDP年均增长官方未公布。2018年,济南GDP超越烟台,位列全省第二。

从7000亿量级跃升到万亿量级,谁跑得最快?从济青烟10年来GDP走势观察一下。

青岛GDP在2012年达到7302.1亿元,2013年破8000亿,2015年破9000亿,2016年破万亿,从7000亿到万亿,青岛用了4年。

济南GDP在2017年达到7201.96亿元,2019年破9000亿,2020年破万亿。从7000亿到万亿,济南用了3年。济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强省会战略。2019年1月,莱芜正式划归济南,济南发展大大提速。

烟台已经明确2023年冲入“万亿俱乐部”, 在疫情和经济增速减慢之际,的确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尾 声

烟台,虽然贵为胶东城市经济带的“老大”,但老龄化程度全省第二,“老弟”威海基本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比大哥更老。作为山东“最老”的城市和地区,烟威虽仍然富裕,但始终让人担心后劲不足。

产业的“老”必然带来人的“老”。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留住、吸引年轻人,对于烟台来说,是个一体两面的问题。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是走向良性发展?还是陷入恶性循环?

从宏观环境来看,有着强大制造业基础的烟台,在实体经济回归、高端制造崛起、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今天,已然走过了过去几年的“至暗时刻”,迎来蜕变的良机。

从上市公司来看,烟台不缺龙头制造企业,也不缺资本。找准自己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烟台有足够的本钱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迈进的过程中焕发出城市的新价值和新魅力。

“老”从来都是相对的,无论是城市、产业还是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有云:“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

国之发展如此,城市发展如此,张瑞敏所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亦是如此。

“老大”的烟台、“沉默”的烟台、“角落”里的烟台,160岁的烟台,能否以“少年心力”代表山东冲刺“万亿俱乐部”?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