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演员孙俪分享了她的育儿烦恼。

起因是儿子有一天突然跟她哭诉不想做哥哥了,孙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特意找时间跟等等谈了这件事。

这才知道,原来除了爸爸妈妈,其他的人都觉得他应该让着妹妹,这让他觉得很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儿子的倾诉,孙俪坚定地告诉他:

我非常理解你,以后你有什么委屈可以告诉我;

不用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你要相信自己,做你自己;

大人说得不一定对,小孩也可以阐释自己的想法。

得到妈妈的理解与认同,孩子的委屈一扫而空,甚至主动为没控制好情绪道歉。

不得不说,孙俪育儿还真有一套。

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认真对待孩子的倾诉,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没有让哥哥和妹妹有任何不被爱或者偏心的感受。

相信二胎或者多胎家庭都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想要让两个孩子都满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内容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概括一下:

1、这位妈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住校,小女儿在家。平时跟小女儿接触多,而且跟小女儿比较要好。

2、最近搬家,需要分配三个卧室。其中主卧归夫妻两个,但是另外两个卧室大小并不相同。这时妈妈自作主张,以按年龄分配的客观理由,把稍大的房间分给了大女儿。

3、小女儿对此很不满,几次控诉妈妈偏心,无效。

4、小女儿趁姐姐不在家,毁了姐姐的房间,砸碎了玩具、砸烂窗户、剪坏衣服、撕坏书本……

5、妈妈认为自己从不偏心,不明白为什么小女儿会这样做,因此而求助。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位妈妈在教育上踩了不少雷区,我觉得还是值得拿出来好好讨论的。

雷区一

偏心而不自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其实看完整个过程,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来,这位妈妈的首要问题是:偏心而不自知。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普遍问题。

大人眼中的不偏心或者公平,往往是自认为的公平。在孩子眼里或在外人看来,并非如此。

这位妈妈,一直在说,小女儿如何如何。似乎从来没有顾及大女儿的感受。

然而大女儿才是受害者,因为父母的决定,和妹妹的闹剧,自己的房间、衣服、书本被毁,而妈妈只在关心小女儿为何这么生气。

小女儿呢,认为好东西都该属于我,这是认知问题;只要我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逻辑也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矛盾爆发,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情绪累积。

小女儿的认知偏差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由于大女儿并非天天在身边,她给小女儿的爱也更多一些,只是她自己没意识到。

前几天,一位母亲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公平”的爱:冰箱里只有七只虾,五只给儿子做面条,剩下两只剁碎给女儿包饺子。

她很自豪地说“我的爱不大,但尽量平均分”。

话说得确实没错,但是否真正做到了,孩子才有最大的发言权。

有研究表明:7成的父母会对某个孩子特别偏爱。

当不被偏爱的孩子说出真相、为自己争取利益,这些父母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也很难得到想要的公平。

我知道,在多胎家庭中父母精力有限,难以做到绝对公平。

但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善它,就是好的开始。

雷区二

不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

很多人认为,小女儿得不到大房间就毁掉,又狠又坏。

我倒是觉得不必有这么大的恶意,说到底她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

虽然方式极端,但是对「情绪脑」发育不完善的孩子来说,理性本就是稀缺品。

她疯狂毁坏姐姐的东西,实际上她只不过是想让妈妈关注自己。

试想一下,一个在宠爱中长大的孩子,有一天,妈妈自作主张把好房间给了姐姐。

在孩子眼里,那个围着自己转的世界坍塌了。

她试图跟妈妈沟通,也没有成功,只能破坏房间表达不满,告诉妈妈“我真的很生气”。

当然,也希望这位妈妈能静下心来想一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没有把大房间分给小女儿吗?我觉得不是。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她是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

正常情况下,涉及孩子间的利益分配,就要先考虑孩子的意见,显然她没有做到这一点。

作家周国平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现在发展到这个地步,如果我是这位妈妈,我可能会这样补救(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1、安抚小女儿,认真倾听心声,让小女儿的情绪平静下来。

2、大女儿的私人物品被毁坏,有必要对大女儿进行心理疏导,然后进行相应的物质补偿,让大女儿的损失降到最低。

3、拿出新方案,努力做到两个房间对孩子的吸引力相等,让孩子自主选择房间——虽然房间的大小和采光不容易被改变,但可以增加房间的附加价值

比如说,把面积小的房间装修得更精致,让孩子选:是想要更大的房间还是想要更漂亮的房间?

因为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无论孩子选择哪个房间,这个房间都有让孩子值得骄傲的优点。

再或者,让孩子轮换住更大的房间。

总之,只要考虑到了两个孩子的感受,事情也就解决了一半。

很多父母都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的意识,他们常说“他还小,能懂什么?”

教育家科扎克曾说过:“世上没有小孩,他们都是人”。

有段时间,我陪儿子上早教课,我会一直关注他,生怕出什么乱子。但我越是盯着儿子,他越不专心。

后来我躲在一旁,偷偷关注。

我发现,没我陪着,他反而更积极活泼,跟老师互动也更自信。

我开始反思,以前我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常常无意识地把孩子私有化——孩子的思想要服从我,孩子的行为要符合我的预期……

经过这件事情我明白,高质量的爱,一定是以尊重为条件。我要给孩子我的爱,而不是我的决策、监视、制约。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如果父母能给予相应的尊重,相信很多亲子难题会迎刃而解。

雷区三:

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论是这位妈妈偏心不自知,还是不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归根结底都是在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这样的父母,我身边就有。

前段时间,我亲戚的一个孩子患上重度抑郁。

这个孩子很优秀,高考以超过一本线差不多一百分的成绩考入一所顶尖985院校。

他觉得自己不是做科研那块料,想着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却被父母以断绝亲子关系相威胁,逼迫他考研究生。

连续两次失利后,他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听说现在和家人闹得很僵。

在我印象里,他一直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当初说起毕业后的工作规划也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

如今这般光景,我一点都不意外。

从小到大他都在严苛的规矩中活着,不被允许有自我意识。他父母的口头禅永远都是:

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

你就听我的,我还会害你吗?

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就明白了:我都是为你好

父母自以为是的爱,是怎么毁掉孩子的?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我不想参加饭席,被爸爸殴打了一顿拖着去了。

上初中我近视后想配个眼镜,爸爸果断拒绝,说小孩子怎么会近视。

我在尖子班成绩很好,有一次没考进前十,父母不问缘由就打骂,从此我产生了厌学心理。

我想买一本老师推荐的文学名著看,爸爸觉得课外书对考试没用,不给我买。

从小到大,忍受着父亲自以为是的教育,他从来没感受到一丝一毫的爱。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他产生了变态扭曲的心理,甚至他诅咒父亲孤独地死去。

一个优秀的孩子变成这样,让人唏嘘。

自以为是的爱,真的会毁掉孩子。

有读者留言说,她整天不让孩子玩这个、碰那个,只让孩子在家里看书,导致孩子现在缺乏社交能力,人也越来越宅。

她说,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很多乐趣,以后要努力把孩子的精彩还给她,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她让我很感动,作为家长能放下权威主动反思,实属难得。

大人的世界很忙碌,忙碌到没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家长擅长从自己角度为孩子制定规则、目标、和人生规划。

“教育方式,决定了父母之爱,可能是一座花园,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比起在孩子身上倾注多少心血,更可贵的是我们能否摒弃家长身份带来的偏见和自以为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表达爱。

适当的爱,一定包含着家长的自我调整、改变。

欢迎点【赞】和【在看】,分享给更多人——适当放下偏见,用爱滋养孩子未来。

小互动:

假如你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遇到分房间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平衡对孩子们的爱?

欢迎留言分享哦~

• End •

编辑 | 采半月

图源 | 网络、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