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3月25日,首届中国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研讨会在上海金海湖畔的奉贤区博物馆举办。受疫情影响,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期间,奉贤区博物馆方面对该馆新展“修复日记——一幅油画的重生”进行了直播导览。

“修复日记——一幅油画的重生”展览由奉贤区博物馆策划出品,展览缘起于一幅1950年代的伊朗油画作品《法罗克·加法里肖像》。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策展人李阳、主修复师王方为大家讲述了《法罗克·加法里肖像》的修复故事,在居家抗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人家是怎么把一幅油画给治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幅伊朗油画为何送到上海奉贤来修?

奉贤区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于2021年承接了油画《法罗克·加法里肖像》的修复委托。油画来自伊朗,画上主人公是伊朗著名新浪潮导演法罗克·加法里,他曾执导过伊朗最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之一——《城南》,1979年后他定居巴黎,于2006年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前的《法罗克·加法里肖像》

这幅油画的收藏家玛丽亚姆·加法里生于伊朗德黑兰,成长于法国巴黎,是画中人法罗克·加法里的女儿。加法里去世后,这幅肖像画传给了女儿。2017年玛丽亚姆·加法里从法国搬到上海居住,带来了这幅画,但由于保存不当,其表面情况非常差,到了几乎损毁的地步,她非常焦急,辗转找到了以油画修复为特色的奉贤区博物馆。

这幅“触目惊心”的画损毁严重到什么程度?

画来到奉贤区博物馆,大家一看,用张雪松馆长的话说,“看上去触目惊心,好像是无法修复的一样。”

很多人不了解,油画为什么也会生病?其实,油画是物质,当然会生病,油画的常见病害包括尘垢、霉菌、白化,颜料层脱层、空鼓、起甲、脱落、缺失以及画布变形、破损、动物病害等等。

而《法罗克·加法里肖像》这幅画的病害严重到什么程度?它等于是上述这么多病害统统叠加在一起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过程的示意图

修复师王方说,刚拿到作品时,大家称它为“病害大全”,普通的修复手段完全不能用。当时,这幅画的颜料层起甲了(类似于墙皮起壳),底下的画布支撑体收缩,导致起甲的颜料层在断口部位发生叠压,因此裂开的颜料层不能直接加胶推回去,否则就会碎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日志——手稿》

经过细致研究后,修复人员采用了悬空覆布方法。在起甲的颜料层断口两面分别覆盖日本纸,用毛笔蘸低浓度免皮胶浸透日本纸,再用棉签轻轻滚压,直至日本纸与颜料层表面完全粘合,这样,就保住了特别脆弱的颜料碎片。保证颜料不会移位后,再用加热方法软化颜料,将叠压的颜料层打开。然后,让底下的画布支撑体打开,以匹配加固的颜料层进行修复。

策展人李阳说,整个流程非常复杂,得一步一步来,就像是给重病人治病,急不得。

为什么修复时要保留原画框?

这幅画还有个特别之处,作品是直接钉在外框上的,没有内框。修复时人们发现,画的外框上也有着和画面上一样的颜料,因此推断,当时画家是画布带着外框直接画的。

由于这个外框也保存着画作的历史信息,加之藏家对外框也有感情,因此修复人员决定不更换外框,而是在外框背后特别制作了一个铝合金槽,将修复后的作品镶入铝合金槽口,以保证画作和刚送来时的装框方式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师为作品外框配了一个铝合金槽口

修复跟艺术史研究有什么关系?

策展人李阳表示,文物的修复过程,往往能为艺术史提供一些实证,比如此次油画修复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就为相关艺术史提供了新的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罗克·加法里肖像》右下角的作者签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外线成像分析时发现的隐匿签名

《法罗克·加法里肖像》的右下角有个签名,作者是伊朗“咖啡馆画派”的艺术家法托拉·库拉尔·阿加西。在对画作进行红外线反射成像分析时,修复师发现,画作中池水上部的红色颜料层下面隐藏着文字。经专家考证,很像“咖啡馆画派”另一位艺术家的名字,该艺术家还是“咖啡馆画派”的开创者之一,是法托拉·库拉尔·阿加西的老师,两个人的签名因为比较接近而经常被搞混。这一发现,为艺术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画布上为什么会有广告招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油画修复工作室

在修复中发现,该画的背布材料并不是常用的亚麻布,而是棉布,上面还留有一些工业涂料,这是怎么回事?

经检测后发现,这些涂料其实是残存的文字,通过文化学者和藏家的研究确认,这些文字其实是广告招贴。

为什么一幅油画上会留有广告招贴呢?原来,伊朗“咖啡馆画派”属于民俗类绘画,艺术家们往往是在伊朗的咖啡馆、茶馆里现场作画,消费者也往往是咖啡馆里的常客。在伊朗艺术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咖啡馆画派的艺术家们习惯于从身边获取创作材料,擅长运用廉价易得的类似于窗帘布、雨伞布等材料进行创作。因此,此次修复时发现画布上残存的广告招贴,恰好印证了艺术史上的这一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罗克·加法里肖像》修复前后对比

修复中,最耗时费力的反而是大家看不到的工作

据策展人李阳介绍,整个油画的修复过程共分为26个小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规范,需要团队协作,因此共有9位修复师参与了此次修复工作。人们看艺术品的修复过程,往往只关注补色部分,其实耗时最久的,反而是大家看不到的部分。比如前期对材料的调查研究,还有对材料的加固、清洗等,这幅画的材料加固工作就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人员在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后的《法罗克·加法里肖像》

奉贤区博物馆方面表示,油画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油画的保护修复目前已形成了体系。现代油画修复,不但靠修复师的经验,也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文物修复工作非常枯燥,修复人员的心要沉得下来,当然它也会带来成就感,因为它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工作,包含很多创新的方法以及观念的更新。基于此次油画修复所办的展览,不但还原了一幅油画修复的过程,也能让大众了解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普及油画保护常识,更希望通过展览推动文化交流,展现“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的大国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