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建议年轻人减少通勤时间”后,北大教授“就业难是伪命题”的言论又引起巨大争议。
可能是我等愚笨,达不到专家教授们的格局和高度。就业不难,要不您给找找?
1
近日,一位北大的教授公开表示:“就业难其实是伪命题。”
在他看来,大学生就业并不难,刚踏出校门可能只有70%的人找到工作,但三年之后再去调查一下,每个人都找到了,而且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对工作挺满意。
“我也想找工作呀,可今年的就业压力真的很大,工资四五千的岗位都有十几个人竞争。”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嘲讽其“何不食肉糜”。
专家教授们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但他们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于理想化了。
他们提出的建议或者看法,仅仅是站在自己或者周围人的角度,却不从实际出发,甚至远远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
2
招聘旺季中的“金三银四”,似乎从来没像今年这么卷过。
一方面是就业人数的增多。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创造了历史之最,同时也将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
另一方面是岗位供给少,社会整体的容纳能力有限。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市场行情周报显示,春节后企业招聘规模有所收缩,平均每个岗位收到约11份简历,是上年同期的2倍左右。
普通的企业难进,年轻人青睐的大厂更难进。在互联网行业纷纷开源节流的背景下,大厂offer也变得更为稀缺。
于是,被互联网“卷”得生无可恋的打工人们开始考公入编,可没想到高薪难求,稳也难求。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两百万人,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51.4万人,增幅达34%。
如此就业形势下,很多人就算削尖了脑袋,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
非要说找工作不难的话,可能是将进厂拧螺丝、快餐店洗盘子这类工种也算进去了吧。
3
就业现状如此窘迫,潮姐仍要不合时宜地奉劝大家一句:尽量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觉得不合适,该走人就走人。
潮姐有个朋友已经待业两个月了,但她丝毫不后悔自己从上一家企业离职的决定。
之前的她,在一家具有互联网风格的私企工作,从入职到离职这半年一来,自己几乎没有在10点前下过班。单休的工作制度,也使得自己周末也完全没有任何生活空间。
在拿到新offer后,她果断递交了辞职申请。谁曾想离职后,原本谈好的企业突然变卦,自己被迫放空了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内,她深刻体会到了找工作的不容易,可即便机会不多,她也不打算将就。
这段时间内,她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弥补相关的知识,而不是对着自己心仪的岗位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况且,综合考虑薪资、时间、公司水平等多重因素,才能让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