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每年这一天,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气象界一起共同庆祝世界气象日。在广州中新知识城内,广东省重点工程、全球首个世界气象中心分中心——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青年建设者们作为项目建设的中坚力量,用青春力量为世界气象日添彩。

根据中国气象局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广州开发区中新知识城内将建设全球首个世界气象中心分中心,成为夯实粤港澳大湾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民生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项目于2021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一支来自中建三局华南公司广州分公司,由20人组成的,其中最大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大半都是95后的青年团队,担负起定位“世界一流、中国领先、湾区特色”气象中心的建设任务。

来自清华大学的两位应届毕业生成为基层的螺丝钉。去年毕业的夏锟来到建筑工地。他说,粤港澳大湾区有更大的发展机遇,他想在这片天地、在建筑行业发光发亮。

刚开工,项目团队面临诸多困难。项目持续性降水,现场无水、无电;相关方众多、协调量大、工期要求紧张;占地面积小、回填土高,施工协调复杂.......对于年轻的夏锟来说,心灵与身体都面临着考验,从生活习惯到业务技能,都是“从零开始”。

在团队的齐心协力下,2021年12月底前,项目相继完成主副楼桩基、地下室结构封顶等,目前正处在紧张进行科研楼及配套楼施工阶段,建筑如春笋拔地而起,预计6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建设。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黄梓新,是项目设计管理的一名工程师。来自湖南湘西山区小县城的他说:“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科研,但我也可以有一条不一样的路,去基层打拼一片天。”他戴上了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在郊区的建筑工地上与工人们同吃住、工作。

广州气候炎热潮湿,建筑往往采用高能耗的空调系统和封闭的外壳,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与隔阂。如何在技术上打破这种对立,营造天人合一的建筑美感,是项目的一大考验。为此,黄梓新开始自学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的三个阶段,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智慧友好运行等创新。他所在的技术团队,提出使用能量回收系统,通过空调末端空气侧热回收排风中的冷/热量来预热空调新风、集中式全空气空调末端系统的空调箱采用双风机和转轮式全热交换器,冬、夏季利用排风中的冷(热)量预冷(或预热)引入的新风、过渡季采用全新风运行等方式,充分利用自然的免费能源,成为项目绿色建筑的一大亮点。

“项目作为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EPC施工总承包工程,代表着目前行业的先进水平和前进方向,对工程建设与人员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负责人介绍到。对项目青年团队而言,这就是一座“造梦工厂”。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支持,打造国内首个全球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新高地。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辐射葡语系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气象科技交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性能、海洋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项目将于今年年底交付,预计明年投入使用。(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