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11日,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了。网上哀鸣一片,因为除了少数专业外,大部分专业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甚至超过10分。

消息一出,网上段子频出——

“有的人12.26就死了(考试当天),可是2.21才埋(考研出分),但是在3.11的时候又被拖出来鞭尸(国家线发布)”
“历史学涨了15分,司马迁来了也只能考双非”
“是不是你们哪个锦鲤,把高分喷雾喷到国家线上了?”

朋友们好,我是大莲学姐,每周四我们一起聊聊年轻人心中的那点烦恼。

这届考研生有多难?那些读了研的他们后悔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多了近80万,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考研不同于高考,考研更需要你的信息搜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律,只有真正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在这场战役中胜出。

前几天,我实在忍不住问了我那个考研“三战”的朋友,成绩如何。

她说,今年国家线上涨,我直接人没了。

实话说,她决定二战,我能理解,毕竟一战的时候,准备时间仓促,失败倒是情有可原。

但当她决定三战的时候,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要一直偏执地走这一条路,考研对于她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留在家里复习的两年里,没有社交,披星戴月,每天到家附近的自习室学习。有一年我回家,约她一起吃饭,她剪了短发。我问她怎么把头发剪了,她说这样好打理。我俩十分匆忙地吃了个饭,她说我得回去继续了,下次再约。

我心里知道,“下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每个考研人都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时常走丢,而作为朋友也常常联系不到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真正考上研究生之后,反而后悔了。

01

李哲本科的时候是个“卷王”,绩点高,每学期都能拿奖学金。在真正开始读研之前,李哲以为读研无非是对本科的延续,认真学就行。

但他没想到差别这么大。

读不懂文献,搞不懂科研,加上每周组会的折磨。在导师的脑子里没有上下班和双休的概念,即使是寒假,即使是周末晚上,导师仍在随心所欲、随时随地指派任务。

对于李哲来说,从开题到答辩,再到盲审,每次提交论文都像是一次劫难。

当时开题的时候,李哲开题报告提交给导师,导师一直不看,不回消息,等到签字前,导师对李哲一通指责,说“你得和我常沟通呀,这是问题,得改!”

有许多次,李哲把论文给了导师,导师也说这样可以。但等到提交的前一天,会临时说,这里加个表,于是李哲又是一夜通宵。

本科时成绩优异,给李哲带来的自信,到了读研的不到一年,便被击垮。李哲常常质疑当初读研的选择是否正确。

“或许当时毕了业直接去电子厂,都要比现在舒服吧”

02

栗子本科时是专业的尖子生,当时很多老师都说他是天生做学术的料子。栗子想过出国,后来保送TOP2院校。以栗子的能力,笔试和面试通过是没有问题的,但后来被学校的导师反复劝说,给留在了本校。

当时导师给他许下了承诺,说要在研究生期间带他发三篇顶级期刊直送哈佛!豪言壮语,令人动容。

然而到了新学期,导师转身去接了行政的岗位,“走了仕途”。一边从政,一边带研究生,导师自然分身乏术,无暇顾及学生。于是栗子作为组里最强的学生,不仅得不到导师的指导,还要帮着带其他组员。

导师曾许下的诺言,如今看来显得滑稽而可笑。加上那时他接到的课题方向不够成熟,栗子整个研究生时期都痛不欲生。

03

柠檬说考上研究生本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真正再次进入校园时,感觉一直在接受负能量。

当时研究生导师有次对她说,现在经济形势并不好,大多数情况本科毕业直接去工作,会比读两三年的研究生再去找工作会更好。尤其是女孩子,因为年纪大了再去找工作会受到歧视。

柠檬情况特殊,并不是本科一毕业就读了研,而是先工作了半年,在家里备考了两年,再考上的研究生,年纪比同届的都要大,很长一段时间,柠檬都在年龄的桎梏中,感到前途一片黑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位和论文是学生时代需要用尽全力去达成的两个目标,经历过无数个通宵,无数次的改稿和答辩,本科生才能认识到自己不适合读研,研究生才恍然大悟自己不适合读博,博士才痛心疾首意识到自己不适合搞学术。

不经历论文的锤炼,只是站在校园的窗外去眺望里面的世界,许多人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是天生的学术料子。

读研无非是为了两种选择——

一是为了继续读博,未来想要到高校当老师,那么在此期间只要你认真读书、专心做学术就好了。

二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我想大多数的同学拼尽全力地考研,一定是为了未来就业时,能带着学历的优势,找到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酬。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在大四毕业时并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想立即去投身到“祖国建设”的事业当中。于是他们选择跟着大部队一起,买好复习资料,一起涌入图书馆。

也正因如此,今年考研才出现了这样的数据:考研人数457万,比去年多出80万,弃考率最高达到19%。被称为史上人数最多、上岸最难的一年。

出分的当天,我们收到了许多“失败者”的短信——

“我大概就是垃圾中的战斗机吧。”
“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感觉已经把路走得越来越窄了。”
“父母也很心疼,但他们还是说‘我相信你的选择’,每到这个时候我都很崩溃,我好像又让他们失望了。”

这457万人当中,不全都是本科应届生,还有许多“二战”“三战”的选手,他们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

考研不像高考,并不是“总能有个学上”那么简单。

考研注定是一场孤军奋战,面对众多竞争者,你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接受失败的坦然。

考研失败意味着什么?

只能意味着这条路或许不太适合你。

人生的路有很多,你还年轻,你有大把的机会和选择,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考研成功固然值得开心、庆祝,这是努力和幸运的结果;但考研失败,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个失败者,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坎坷,你要站起来,拍拍尘土,继续你的人生。

你要相信,人生总有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