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对大萧条时期奶农倾倒牛奶有很大误读。

首先根据我找到的资料,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大的一次牛奶倾倒事件是1933年的斯康辛奶农大罢工。教科书中所说的“倾倒牛奶”的原型应该来自这起事件。

图:当时的报道:运奶车出车祸,有人受伤,纠察队出击,牛奶被倾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背景。1929年前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美国奶农的日子也很不错。当时的奶价是每100磅4.79美元,其中46%归奶农,33%归大型加工厂,21%归零售商。威斯康星是当时美国奶农最多的州。

但当大萧条来临之后,由于行情不好,奶价开始下跌到3.48美元/100磅,并且个体奶农的份额降到了30%。

加上经济危机,威斯康辛的奶农们逐渐开始对自己与奶厂之间的这种分配方式感到不满。当地奶农开始联合起来,想要通过罢工的方式与奶厂(也就是资本家)谈判,要求获得更高的进货价。这就是罢工也就是牛奶倾倒运动的起因。

这里我们要明确两个点:

  1. 倾倒牛奶的不是资本家,而是奶农,是生产者。倾倒是一种罢工的方式。所以倾倒牛奶应该被视为【工人不工作所以浪费工厂产能】,而不是【资本家故意毁坏产品】
  2. 这是一次有组织的奶农大罢工,是当地所有奶农联合起来一起倾倒牛奶,而不是单个奶农的个人行为。

图:联合起来的奶农倾倒牛奶

所以当我们知道倾倒牛奶是一起罢工,而不是狭义的经济行为后,很多问题就有了新的理解思路,很多疑点也可以得到解决。

比如为什么我们在讨论倾倒牛奶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降价出售】这个选项?按常理来说大部分牛奶卖不出去,商人为什么不降价贩卖呢?既然奶价高,为什么个体奶农不按照略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贩卖呢?

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当然无法解答。但如果你按照罢工理论进行理解,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单个奶农降价售卖牛奶,虽然对那个奶农有利,但对全体奶农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会挑起奶农之间的价格战。

而当时奶农都已经组织起来,形成了区域性垄断的奶农联盟,比如威斯康星最大的奶农协会Farmers' Holiday Association。 根据曼瑟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奶农联盟的目的是为全体奶农获得集体利益(公共产品)。那么组织起来的联盟一定会坚决杜绝成员私自降价销售牛奶,因为如果放任这种行为,就会让所有奶农进入激烈的价格战。所以对于联盟来说,最符合利益的行为只能是联合起来逼迫奶厂提高收购价,让全部奶农都能获得利益。

而在谈判的过程中,奶农联盟发动了他们最大的武器,也就是倾倒牛奶(相当于罢工)。这是一次非常有组织性的区域性大罢工。奶农联盟必须尽自己所能动员该区域所有奶农都参与倒牛奶活动。因为只要有一小部分人不参与,这次罢工就会前功尽弃,原因是那一小部分奶农可以反手与奶厂达成更符合自己利益(却不符合集体利益)的生产协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贼

这也是为什么1933年威斯康辛奶农大罢工非常暴力。联盟不但要阻止资本家对罢工进行破坏,还要强迫一小部分不愿意倒牛奶的奶农也加入到倒牛奶行动中来,建立纠察线排查任何进入奶厂的车辆防止有人偷运牛奶等等。

如果你看看那个年代的倒牛奶照片,你就能发现这些照片中总有好多人一起倾倒,或是所有牛奶都集中销毁。这就是因为倾倒本身是一次集体行动。

图:保卫罢工的纠察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在铁路旁倒牛奶,纠察队可能刚刚查货了一批通过火车运往工厂的牛奶,然后就地销毁。

与此同时奶厂也发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破坏罢工,主要做法是帮助那些想要当工贼的奶农继续生产,收购工贼的牛奶,也就是“保护工作的权力”,手段包括开辟各种后备运输方式,从小路运奶,用铁路运奶等。当地出现奶荒之后,美国国民卫队也加入进来与奶农们对峙,保护工贼不受其他奶农攻击,催泪瓦斯什么的也都用上了。奶农伤亡非常惨重。

不过威斯康星那次罢工的结果还算是好的,各方协商后,奶农联盟出资买下了乳品厂。随后罢工结束,大家各自返回农场工作,牛奶倾倒行为也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