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财报季,安踏和李宁,国内最大的两家体育用品巨头也再度于擂台上相逢。与很多投资者此前设想的不同,在2021年颇为“低调”的李宁,交出的答卷反倒让市场吃了一惊。

李宁的全年成绩单在3月18日交出,简单来看,它的全年营收达到225.7亿元,同比增长了56.1%,而此前的预估是211亿元;毛利为119.69亿元,较2020年的70.94亿元增长68.7%,整体毛利率为53.0%,同比提升了3.9%;净利润方面,李宁的成绩是40.1亿元,超出了预估的36.3亿元,同比增长136%,其经营现金流也大增136%至65.25亿元。

按照产品种类划分,李宁的营收支柱主要分为三大项:鞋类、服装、器材及配件,而它们在2021年都实现了不俗的增长。财报显示,前两项顶梁柱业务——鞋类全年为李宁贡献了95.0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50%;服装大类贡献收入118.23亿元,同比增长也高达60.5%。至于器材及配件,虽然占比较小但也保持着高增速,2021年同比增长64.9%至12.4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以前那个屡屡转型却屡屡失败的李宁不同,如今的“中国李宁”更多是以国潮引领者的身份为人所知,自2018年后,每年的纽约时装周都会成为它爆刷存在感的秀场。在这个国货复兴的年代,李宁的策略无疑稳固了自身在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群体中的正面形象。

另一方面,李宁并没有像安踏那样收购其他品牌来补强自身,而是选择以限量款高端品牌拔高自身的品牌认知度,保持对于市场潮流话语权的把控。这一点,在其韦德之道品牌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签约韦德,李宁成功提升了自身在专业篮球鞋领域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又可以回过头来反哺悟道、惟吾等多款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回过头来看安踏,这家巨头的财报则又是一番景象。

安踏的成绩于3月22日正式公布,来得稍稍迟了些。在财报中,安踏仍不忘提及“连续十年位列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收入第一”的桂冠,当然,它也确实没有丢掉这顶冠冕——财报显示,安踏全年收入同比增长38.9%,达到493.3亿元;毛利也高达304亿元,毛利率则为61.6%,较2020年同期上升了3.4%。利润方面,安踏的经营溢利同比增长20.1%至109.89亿元,首度突破百亿大关;股东应占溢利(含分占合营公司损益)为77.20亿元,同比增长49.6%。

若是按照品牌来细分,安踏主品牌2021年创造收入240.12亿元,较2020年的157.49亿元同比增长52.5%;排名第二的品牌则是安踏于2009年收购的FILA,其为集团贡献收入218.22亿元,同比增长25.1%;最后是包含DESCENTE、KOLON SPORT在内的其他品牌,全年收入为34.94亿元,同比增长51.1%。

从产品种类来看,安踏的产品占比和李宁相差不大,鞋类和服装两项收入相加占到了总收入的96.8%,而配饰占据了另外的3.2%。增长方面,安踏的鞋类业务全年增长了50.7%至191.39亿元,服装则为286.32亿元,同比增长32.1%,配饰收入15.57亿元,同比增长3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早年对FILA、始祖鸟、阿托米克、迪桑特、威尔逊、可隆等一众品牌的收购,安踏开始以多品牌集团军的形象示人。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当FILA这类毛利高、品牌定位高的品牌在市场上发光发热时,安踏自身的品牌溢价却没能得到提升。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哪怕他们穿着FILA的潮鞋,也很难将这个品牌与安踏联系起来。很显然,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安踏塑造像李宁一样的品牌调性,对它的高端化也是一重阻碍。

从本次财报中可以看出,安踏主品牌的门店数量在2021年实际上是处在下滑状态的,其全年门店为9403家,而这个数字在2020年是9922家,2019年则是10516家。另一方面,安踏的资金压力也在一连串并购交易中维持高位,2017年,其资产负债率还只有24.71%,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上涨至49.48%。相比之下,李宁2021年的资产负债率仅为30.29%。

当然,李宁和安踏的缺点在今年的财报中也非常明显——作为体育用品品牌,它们的研发投入还远远不够。从财报来看,李宁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8%,而财大气粗的安踏,其研发投入占比也只是比李宁高一点,为2.3%,较去年同期甚至还有所下降。作为对比,国际体育品牌巨头耐克、阿迪达斯的研发费用率一般保持在10%左右。

对于李宁、安踏们一直在讲的高端化故事而言,研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虽然这会让两大品牌付出不小成本,但这也可以让它们直接提升自身产品力,未来无论是提价还是其他动作都会显得更有底气。若它们真想要在国内超越耐克和阿迪达斯,布局研发无疑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