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秋天,浙江宁波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坐在山坡上的一处茅草屋旁,他带着一顶小毡帽,留着一缕花白的山羊胡,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看起来十分沧桑,老人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眺望远方,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老人的身旁有一个坟墓,上面写着“泉张公墓”,那是老人为自己的二儿子建的“衣冠冢”老人已在墓前守了24年,风雨无阻,然而就在几天后,老人叫来了小儿子和一些村民,把那个坟墓给打开了,从里面拿出了一个包裹,由数层油纸包的严严实实。

老人小心翼翼地捧起包裹,失声痛哭了起来,一番难过后,老人逐渐变得眼神坚定,第2天,他把包裹交给了政府,政府看过包裹里的物品后,立刻上报给了中央,后来这些物品竟分别在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老人是谁?老人的二儿子又是何人?他为何要守着“衣冠冢”里的包裹24年?

老人名叫张爵谦,他的儿子是张人亚。1898年,张人亚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农村里,原名张静泉,革命后张人亚便改了名字。

张人亚的父母靠种着几亩良田,和在大户人家做厨师来维持生计,他是家里的老二,还有两个兄弟,他的父亲张爵谦,想送几个儿子去上学读书,但家庭太过贫困,实在是有心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张人亚的堂哥张范和,在张家祠堂开设了一个霞浦学堂,张人亚的父亲时常带他去找自己的堂哥,他到学堂里面就支起耳朵,听得十分认真,由于学堂里学生非常少,只有30多个,张范和很快就发现张人亚非常聪明,自己教过的他都能记住,于是找到他的父亲张爵谦,劝说他送张人亚去学习。

张人亚的父亲听后心中很是高兴,决定不论如何也要把他送去上学,想方设法地把张人亚送去了镇海县立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人亚也很是争气,他在学校里苦读了三年后,顺利地从初中毕业,这时他十五六岁了,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本来是可以继续就读的,但张人亚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如此劳累,决定辍学打工替家中分担。

于是,张人亚和他的堂兄弟张静乐一道前往上海,两人刚到时也是十分迷茫,机缘巧合下,他们两人在一个银楼里,当了学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后,张人亚遇到了顾玉娥,两人结了婚,张人亚以为可以过安稳日子了,但没想到,结婚还没几年,顾玉娥就染病去世,两人也没有一儿半女,张人亚深受打击,在这之后他就很少回宁波老家,孤身一人常住上海。

当时的上海到处都是外国人,他们横行霸道,欺凌中国百姓,这让张人亚心中感到愤愤不平,并决心要做出反抗。

在当时,张人亚的文化水平属于比较高的,他在工人阶层中不断地鼓舞群众们,要做出反抗,不要任人宰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1年,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表现突出的张人亚也引起了组织的注意,他被邀请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共产党早期的成员之一,这一年他23岁。

从此,张人亚便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以自己的社会职业为掩护,私下里宣传革命思想,壮大革命队伍。

1922年时,上海有34家银楼,有2000多名工人,工人们日夜劳累,但依然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成为了廉价劳动力,为了能让工人们受到公平对待,后来,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工人们团结一致,最后得到了应有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10月,张人亚辞去金银业一职,决定一心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并正式改为张人亚一名。

1927年12月的一天晚上,张人亚带着一个包裹,里面是共产党的一些机密文件,他行色十分匆忙,来到了浙江宁波老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

天色已晚,他的父亲张爵谦正在睡觉,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张爵谦冲门外吆喝道:“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人亚回答道:“爹,是我呀。”

听见了熟悉的声音,张爵谦连忙起来披上外套,跑了出来,看着许久未见的儿子,想要关心一下,但张人亚顾不上嘘寒问暖,急忙把手中的包裹递到父亲手里。

他压低声音,急切地向父亲交代着:“我今天回来是有事情交代给您,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了,我有东西要给您,这个包裹非常的重要,您把它藏起来,千万要保护好,一定要把它交给共产党,一定要确认是共产党。”

张爵谦看着满身伤痕的儿子,诚恳地答应了下来,他让儿子在院里等一下,回屋拿一些干粮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回屋后,张人亚在院里跪下给父亲磕了一个头说:“爹,您多保重!”他怕自己连累到父亲,没等父亲出来,张人亚就转身离开了。

然而这却成了父子俩见的最后一面。

张爵谦出来后,望着空无一人的院子,愣了许久。

张爵谦看着那个包裹,想起儿子说的话,他心想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包裹,后来,他把包裹藏过许多地方,家中的茅草堆里,院里的水槽里,但总是感觉都不安全,怕辜负儿子的托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张爵谦突然想到一个办法,他带着铁锨来到了村后的土坡上,挖了一个假坟墓,把张人亚交给他的包裹放到了坟墓里面,在墓碑上刻了一个“泉张公墓”,对外谎称是自己的儿子去世了,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但没想到,有一些人惦记墓里面有金银珠宝,竟然半夜前去挖掘,幸亏张爵谦那一天晚上刚好上去查看,被他给撞见了,包裹才没有被偷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能完整的把包裹交给儿子,张爵谦在坟墓旁搭了一个茅草屋,毅然决然的为儿子做起了“守墓人”,村民们对他议论纷纷,他的小儿子张静茂也是百般阻拦,但张爵谦一心想着儿子交代给他的任务,守着那个包裹,期盼儿子有朝一日回来时,能亲手把包裹交给他。

张爵谦就这样在墓旁守着,尽管严寒酷暑,风吹日晒,他丝毫没有动摇,一守就是24年。

新中国成立后,张爵谦也知道是共产党胜利了,以为儿子终于要回来了,却迟迟看不见儿子的身影,毕竟在战争年代,有不少人都是有去无回,他担心张人亚是不是已经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爵谦

1951年,此时的张爵谦年事已高,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认真思考过后,他决定把坟墓里的包裹挖出来,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他找来自己的小儿子张静茂和一些村民,挖开坟墓,把自己守了24年的包裹给拿了出来,众人这才知道张爵谦这么多年坚守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交给了政府,政府打开了包裹,里面是一些书,都是一些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其中的一本《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中译本之一,政府立刻上报给中央,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这些书籍大多数被定为了一级革命文物,分别收藏在中央档案馆和国家博物馆。

张爵谦知道了这些书籍那么重要,内心感到非常的光荣,但是他的儿子张人亚还是下落不明,张爵谦在后来四处打听,直到1956年去世,都没有得到儿子确切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05年,张人亚弟弟张静茂的孙女,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叫做《追悼张人亚同志》,他的家人这才知道了张人亚的下落。

原来,张人亚在后来被任命为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的局长,他一心为党,努力工作,长久以来的劳累最终压垮了他,在1932年的12月23日不幸病逝,年仅34岁。

而在这期间,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一直在家中守着包裹,苦苦等待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向张人亚烈士致敬!

32167部队杨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