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是以西周少数民族,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其统治的基础依赖封建制度,除此之外,周廷维系统治的密码也在于井田和宗法制度,除此之外,形成周室封建统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周公实行的礼制制度了。

周代封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周王的宗亲封臣,此等宗亲功臣以及所属的武士,在西周代商时期,他们共同作战力战疆场并最终开辟天下,故周王与宗亲功臣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关系殊为稳固。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团结关系,并没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要求他们遵守,所凭借的只是原始游猎民族盛行的诚信朴野的遗风,以及相助相救的美德,才最终形成了所谓的战斗团结精神。

其实周公也深知这种战斗团结精神,难以长期存在,遂创造了“礼治”制度用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在周公实行的“礼治”中规定: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必须有互助互爱的义务。而所谓的“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义,朋友有信”,是作为礼治的核心思想存在的,同时周廷也颁布赏罚措施力求让国民遵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种礼法制度,实为后世法治的滥觞,而后世的法治,乃为此种礼治制度的升华演变。西周时期的生产力虽然有了不少提升,可仍然只能算是人口稀少的原始民族,再加上当时文字和书写工具也不发达,只能依赖简单的规约才维系了礼治制度的推行,而这也是巩固周代封建制度稳定的内在力量。

周廷统治的维系,主要凭借的是各地封建诸侯的支持和礼治之力,当周廷中枢实力强劲时,各地诸侯自然奉命唯谨,华夏才会呈现盛世情形。可随着时代的推进,原本让诸侯们俯首听命于周廷的战斗团结精神逐渐松弛,且经周廷长期基本稳定的统治和铁器民用制品逐渐推广开来,中原地区的人口自然就膨胀起来,遂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百姓稼穑需求,最终导致了各诸侯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周初分封时,共有一千二百多个封国,而到了春秋初期,见于经传的封国只剩下了一百六十多个,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兼并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西周)被兼并的国家,都是非周廷宗亲的分封诸侯,而至于周廷宗亲的分封诸侯,尚无人敢打他们的主意。

不过当犬戎颠覆西周后,周廷中枢王纲一蹶不振,此后周廷王室再也无力控制住地方诸侯,最终导致原始的封建统治能力完全失坠。而且此时距离周代开国已有三百四十余年,诸侯贵族的子孙后代相传已过十世,而他们的后嗣对于祖先在开国时与王室建立的战斗团结关系,已消散遗忘,这才导致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即使同属血脉宗亲也互相攻杀,视骨肉为仇雠,此为周廷封建统治制度崩溃以后的情形。所以进入春秋以后,此种兼并风气越演越烈,殆无一片静之地。

春秋众诸侯处在此种争夺兼并的混乱状态中,当然首先要求存自保,而求存必须自强,若想自强必须要内修军政,外并弱小,所以近代学者梁启超才说:“无兼并则无霸政”(见梁启超所著的《国史研究六篇·霸政前纪》第三种末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兼并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弱小诸国尽为各大国所囊括,最终导致春秋末期,仅有大国可以幸存。见于史册的春秋初期诸国共有一百六十有余,而到了春秋末期,一百六十余国中只剩下晋、楚、齐、秦等十余国,从此可见兼并的惨烈程度。

而在这十余大国中,唯有楚国兼并弱小之国最多,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楚为蛮夷之国,且夙有侵凌中原的野心,其并灭小国以坐大,当为中原民族前所未有的莫大威胁。

而在中原诸侯中,以齐晋秦三国并灭小国最多,主要原因就是此三国封地较广,乃为日后领导中原诸侯的基础,除此之外齐晋秦三国各站中原东北西的一角,足可据山河之险以自守。这种地缘优势在《史记·司马迁序十二诸侯年表》也有所记载:“晋阻三河,秦负东海,秦因雍州之固,迭兴为霸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地形的便利,实有助于国家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