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透过孩子的言行举止,能窥探出父母平时的教育。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两人往往是分工合作,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恩威并施,严慈相济。由此就形成了“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这两种教育模式。究竟哪种对孩子更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慈母多败儿?严父出败子?

以前大家总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总是坚毅、严厉、不善言辞;而母亲的形象多是温柔、包容、百般呵护。

听起来似乎也合乎情理,可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慈母多败儿、严父出败子”的案例,这背后多半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尺度。

为何“慈母多败儿”?

教育专家认为,母亲给予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这本身没有错,也符合母性逻辑。然而,“慈母”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娇宠和袒护自己的孩子,这往往是教出“败儿”的前兆。

之前看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小男孩在大街上辱骂、狂踹亲生母亲,附近的路人看不过去动手阻止,结果小男孩丝毫不慌,甚至骂路人多管闲事。路人气急之下想要报警,男孩母亲却急忙帮孩子求情,认为他只是小孩子,跟自己闹着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犯错,妈妈不但不好好管教,还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替他开脱。一次次毫无原则的纵容,无疑会让孩子变得无理取闹,三观扭曲,将来还可能没有底线,谈何去尊重家人。

令人难过的是,现实生活中,这类被母亲宠坏的小孩并不在少数。

何为“严父出败子”?

跟慈母一样,很多“严父”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也没把握住尺度,也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甚至一生都要背负阴影。

之前看过一档综艺节目,里面有多位素人爸爸接受采访,当他们被问到“您的父亲是怎么样一个人”时,大部分脱口而出的都是“严厉”。

其中一位的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他谈到自己小时候比较调皮,父亲经常说他“没用,连猪都不如。”

父亲一次次的语言暴力,让他至今难忘,即使现在已经成为了父亲,伤疤也难以愈合,变得自卑又懦弱,总感觉不如别人。

还有一些嘉宾,更是从小就活在父亲的暴力下,动不动就被打一顿,那段童年时光,让他们如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透过这些嘉宾的真实经历,能从中窥探出中国父亲的教育风格,他们总是表面冷冰冰,孩子只要不听话,立马开骂、开打,却很少去了解孩子为何会犯错,事后也不会跟子女交流。

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让孩子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变得叛逆乖张,父亲每打自己一次,他就把自己变得更叛逆,试图来反抗父亲;二是变得自卑懦弱,一辈子活在父亲的阴影中。

而无论哪个结局,都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他们跟父亲的关系往往也很难愈合,以后会越来越疏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慈母严父”其实也并非合适。这个答案想必超乎大家的想象。

给孩子最好的爱,其实是“严母慈父”

知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经说:“以前我们常说慈母严父,其实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严母慈父,母亲要严格而坚定,父亲要理性而和善。”

至于“慈父”是何概念,李玫瑾给出建议:一是要给孩子一种胸襟,很多事在当下看来是个大事,但回头一看没什么大不了;二是“我有力量,但我不随便滥用”,跟孩子处成朋友,给他提人生建议。

父亲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多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这样往往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而母亲更多地偏感情用事,因为天然的母性驱使,导致他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失去理性,第一想法就是维护孩子。

因此,教育专家建议母亲遇上原则性问题时,要严格要求孩子,让他们明白原则和底线。

这种“严母慈父”的教育模式,既能让孩子懂得遵守规矩,又能给予其一定的自由,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今日话题】你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