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育儿路上永远不要小瞧话语的力量。

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自信的男孩,父母一定要学会说这四句话。

作者 | 枫子

前几天送孩子上学,在校门口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6、7岁的男孩不知道因为什么和妈妈发生争执,啪的一下就躺地上去了。

妈妈在边上好说歹说,男孩就是噘着嘴不肯起来,最后还是老师出来把男孩拎进学校去了。

事后,妈妈有些尴尬:

“头痛死了,我儿子臭脾气一上来,我就拿他没辙。”

一句话,边上的妈妈们好像都找到了共鸣。

有的抱怨男孩爱闹腾:

我家的每天不是翻箱倒柜,就是大吼大叫,上房揭瓦,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有的吐槽男孩爱搞破坏:

我儿子是专业拆家300天!只要被他看上的东西,没有一个不被他霍霍的。 ……

不得不说,养男孩就像在“渡劫”,劳心劳力不说,还费嘴又费妈!

但其实,男孩的养育,就像是驯兽,不需要太用力,但需要用对方向。

《男孩需要明确指令》一书就指出:

男孩从来不是问题制造者,只要父母给男孩明确引领,他们的天赋就会被挖掘出来。

家有男孩,父母不妨把这4句话常挂嘴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教育家孙云晓曾指出这么一个男孩危机:

现代的男孩正在变“弱”,许多男生已经丧失了阳刚、有责任心等应有的男子气概,转而以“阴柔”等示弱性面孔示人。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本该勇敢的男孩,却怕黑怕虫子;

本该坚强的男孩,却娇滴滴,动不动就哭鼻子;

本该有担当的男孩,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对此,教育家卢勤曾多次劝诫家长们要把成长的空间还给男孩,她说:

“家有儿子,父母要弱一点,你太强大了,儿子就弱化了。 儿子靠着你,依着你,他就长不大,你靠着他,他就长大了。”

那要如何做呢?

卢勤给出了一个话术,要多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一位妈妈,因为害怕邻居家的大狗,每次回家都跟在老公的后面。

后来老公出国工作了,她不敢上楼,儿子就说:

“妈妈没事儿!你别怕,有我呢。”

上楼时狗叫得厉害,儿子虽然也吓得直哆嗦,却仍把她护在身后。

她由衷地感叹: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儿子听后一脸自豪,胆子也慢慢大起来了。

一次,姥姥要出门倒垃圾,儿子便拿了个小板凳走到黑黑的走廊里,把灯按亮,才让姥姥出来。

姥姥感动得泪眼汪汪,说道:

“家里有个男孩就是不一样。”

就这样,妈妈抓住时机就对儿子说这句话,儿子就逐渐从胆小怕黑,爱哭爱闹的小男孩蜕变成了小男子汉。

其实,男孩并不是天生就会长成男子汉的。

6~13岁是男孩尝试成为男人的时期,一句“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看似简单,却在无形中激发了男孩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想要男孩顶天立地,父母首先要多褒奖他,赐予他“男孩”角色的勇气和力量。

“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呢?”

听过一句话:给男孩一个工具箱,他就能把地球拆掉。

男孩,简直就是拆家界的杠把子,有使不完的破坏力,用不完的想象力。

新买的玩具,玩不到半天,就给解剖得四分五裂了; 把电视机凿了个洞,就为了看看能不能钻进去。 明明藏好了的笔记本,再拿出来时键盘已经被抠得七零八落了。

生孩子不会让人老,养儿子却分分钟让人疯啊!

其实吧,根据心理学分析,男孩爱捣蛋,也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一方面,男孩因为求知探索欲作祟,总喜欢把东西拆开来一探究竟。

另一方面,男孩生理和心理发育缓慢,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会不顾后果的一探究竟。

所以当男孩又在拆“家”时,父母不要着急给他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不妨先蹲下来,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呢?”

毕竟,东西坏了可以修,求知欲被抹杀了,孩子的思想也就被桎梏了。

在校读书期间,就有4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的温帆,从小也是个爱“搞破坏”的男孩。

一次,妈妈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的收音机,还没用几天,就被他拆了。

妈妈发现后没有大发脾气,也没有指责他,而是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能跟妈妈说说吗?”

温帆回答:“我想看阿姨在里面怎么唱歌。”

一直以来,不管温帆闯什么祸,妈妈都会先听他的想法,肯定他的奇思妙想,再陪着他把东西修好。

他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才一次次创造出了荣获国家专利的发明。

就像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

动手就等于动脑,拆拆装装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主动探索的过程。

与其盯着男孩的破坏性行为,不如去发现男孩行为背后的“奇思妙想”,为男孩提供探索的动力和想象的翅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XX,你能做到吗?”

因为多巴胺和睾丸激素的作用,我们的男孩就像一台精神亢奋的永动机,一分钟不闹腾,浑身都皮痒。

在家也就算了,在公共场合,那分分钟是老母亲的大型社死现场。

前两天,在商场看到这样一幕。

两男孩无视人来人往的行人,就开始了你追我赶。

到了日用品区,更是你一个垃圾篓,我一个厕所刷,就干起来架来了。

边上的妈妈们不停地叫着:

“不许跑!别打!别闹了!能不能消停一下……”

妈妈们早已喊得口干舌燥,男孩们却依旧东跑西窜。

遇到柱子就想往上爬,跑到空点的地方就滚上两圈。

妈妈越阻止,男孩越闹得嗨。

怎么阻止男孩的不良行为呢?

作家鱼爸曾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把负面的禁语换成正面的指令,最后加一句:“你能做到吗?”

这是因为男孩天生不服输,骨子里就不安分,你越禁止,越会激发他的叛逆情绪。

反之,你把禁语改成勉励的话,问他“你能做到吗?”

男孩感受到了尊重,加上喜欢挑战的心理,他们往往不会拒绝。

所以,我们不妨把话换成男孩爱听的,男孩才能真正如我们所愿。

比如:

“在公共场合需要保持安静哦,你能做到吗?” “我能!” “玩游戏的时候,不能滚地上和出手打人,你能做到吗?” “我能!”

这样的话术,不仅会让男孩体会到挑战的乐趣,还可以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在男孩做出对的行为后,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提升男孩的成就感,从而激发男孩做事的兴趣。

当男孩又做错时,父母也不要着急,只需再次提醒即可,重复多次,就可以帮助男孩塑造出正确的行为。

“我发现……”

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都会后知后觉地发现:

自家儿子不仅资质平平,还是不开窍的“学渣”。

就拿我儿子来说,钝角、锐角、直角教了20遍都记不住。

一小时才做5道题也就算了,一检查,5题错4题!

关键吧,男孩不仅作业写得不好,字也写得差,还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反应慢半拍。

不少男孩妈妈更是直呼:速效救心丸俨然成了自己的日常标配。

男孩开窍晚,难道我们就只能听天由命,静待花开吗?

让我们看看教育局长魏书生是怎么做的吧。

他找到考试只考8分(满分100),次次垫底的男孩,问道:“听说你从来不听课?”

学生倒也坦诚:“老师,我听不明白,所以我就不听了。”

“听说你也从来不写作业?” “嗯,我作业都是抄的,后来老师也不给我改作业了,我也就不抄了。” “听说你回家书也不看?” “老师我看不明白书,所以我也就不看了。”

看着学生自暴自弃的样子,魏书生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反而肯定道:

“对啊,你看你自己,不听课、不写作业、不看书,咱还能考8分,不正是说明咱们有天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孩一听,眼里开始有了光,也开始有了学习的动力。

后来这个全校倒数第一的男孩,在他不断的鼓励下,分数从8分到10分,26分,36分一路进步到及格,最后还成功考上了军校。

一位教育家说: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女孩需要更多的爱,而男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

开窍晚的男孩,本来已经对学习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就是干啥啥不行的料,所以拯救他们的唯一途径,就是把他们从自暴自弃的境地解救出来,不断地鼓励他。

当男孩字写得七歪八扭时,你可以挑出那个写得最好的字去肯定他:

“我发现你这个字的一笔一划,就写的特别端正。”

当男孩10道题只对1题时,你可以说:

“我发现这道题有点难度,但是你做对了。”

哪怕是男孩怎么也学不会,你依然要肯定他:

“我发现你学习的时候,有特别努力去思考。”

“我发现……”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努力挖掘出男孩身上的闪光点,去放大它,给男孩自信心,给男孩成就感。

有了一个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我们的男孩才会一步步慢慢成长起来。

一位育儿博主说:

“男孩的养育过程注定曲折,在这个道路上,男孩就是一头贪玩的大象,只能看到当下。 父母则是那个手拿地图,能够看远方的骑象人。 但骑象人要知道,你永远不可能通过鞭打让大象赶往远方。”

想要男孩站得高走得远,苛责、打骂、抱怨都是没用的。

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去共情、引领、鼓励、肯定、支持他。

很多时候,一个道理,换种表达方式,男孩的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会随之改变,育儿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像一句话说的:孩子在父母的嘴里,不断定义自我,也在不断地调整自我,构建自我。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说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点个“赞吧”吧,做会说话的父母,男孩的未来才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