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电视剧版对国舅爷沈从兴很“慈悲”,让他在刚刚吃了小邹氏与邹家兄弟的一次大苦头之后,就痛下决心将小邹氏“送到庄子里”去了,免除了此后的无穷祸患。

相比之下,原著里的沈从兴就没那么幸运:在经历了正室张大娘子难产风波后,由于各种原因,小邹氏依旧被留在了沈府做妾;

结果,原配大邹氏留下的孩子们就成了受害者:

沈家长子被小邹氏教导着,不仅处处与新嫡母过不去,还多次为了小邹氏而得罪自己的公主妻子,差点惹恼皇室、爵位不保;

沈家长女沈珍珠,也被小邹氏挑唆着,一心只想嫁高门,最终嫁入妻妾成群的藩王家,远离京城之后再也没机会回娘家,一辈子是苦是乐只能全靠自己熬。

幸好,大邹氏留下的孩子里总算还有一个清醒的:沈玉珠。

她是怎样面对小邹氏的挑唆与利用的?多年之后,她又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居然主动给小邹氏养老?

沈玉珠与小邹氏之间的恩怨,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其实有着很多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利益面前,亲情有时也会因贪婪而变得面目可憎

从亲缘上论,沈玉珠称呼小邹氏为“小姨”。但是在情感上,沈玉珠从懂事开始,就对小姨的某些行为非常“厌烦”;

这种行为就是:小邹氏经常拖着兄妹三人去哭大邹氏的灵位,一直哭到沈从兴听见,哭到沈从兴再次怀着愧疚之心给予邹家田庄店铺、差事赏赐之类的好处为止。

对此,沈家长子没意见,姐姐沈珍珠也没意见,但是小小年纪的沈玉珠却很不喜欢,觉得自己母亲被人利用了,在地下也不清净。

“娘自然是极好极好的,可是娘好,与小姨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与舅舅、舅妈以及邹家的三姑六姨有什么关系?”

是啊,亲缘归亲缘,做人归做人;

彼时的小邹氏,一边嘴上说着把这三兄妹当成自己的亲骨肉,有了他们,她就什么都不要了,一边却孜孜不倦地花费重金寻求各种药方、一心想生个自己的孩子;

彼时的邹家舅爷们,一边嘴上念叨着邹家与沈家的情义,一边却打着国舅亲戚的招牌为非作歹、给沈从兴惹下无数麻烦。

他们如此行事,除了自身与大邹氏一样都姓“邹”之外,又哪里有半分大邹氏的“好”呢?

不久,更离谱的事来了:

小邹氏为了加强沈家与邹家的联系,将主意打到了沈玉珠的头上,打算将她嫁给邹家三舅的小儿子。

如果这个“邹表哥”是个出类拔萃的,倒也无碍;可是这个少年偏偏“又霸道,又难看,不读书,还爱欺负人”——说白了,就是要长相没长相,要前途没前途,要家世没家世;

逼已故姐姐留下的小女儿嫁给这样一个人,这也是亲姨妈能干出来的事儿?这哪里是将玉珠当亲骨肉,明明就是拿她当一个趁手的工具呀!

沈玉珠明确表示不接受这门婚事,长姐沈珍珠却站在小邹氏一边,端出“你要念着母亲的恩情”之类的大道理来劝她屈就。

玉珠直接毫不留情地怼回去:

既然姐姐这么惦记舅舅家的情义,为什么不自己嫁给大表哥?

沈珍珠当场哑火。

鞭子不抽到自己身上,是不觉得疼的;事情没轮到自己头上,也是不觉得严重的。

小邹氏与沈珍珠都觉得沈玉珠年纪小,好拿捏,却万万没想到,这个小姑娘心里却自有一杆秤:

虽然她不否认邹家的亲戚关系,但也绝不因为是“亲戚”,就任由别人利用她已故的母亲,或者利用她自己。

想要对这个小姑娘进行“情感勒索”、“亲情绑架”,根本无处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是不是真心,不能只听“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以“亲疏”作为判断一个人好坏的前提,这本身就有失公允。

沈玉珠的成长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随着年岁渐长,亲姨妈小邹氏与沈玉珠的互动依然停留在“哭大邹氏的灵位”,而继母张氏却已经考虑到了沈玉珠的教育问题:

好歹也是个大家闺秀,整天在泥土里疯玩可不行,还是去读读书、收收性子吧!

于是,沈玉珠被张氏送入了有名的“郑家闺学”。

这个闺学,是《知否》故事架构里一个了不起的存在,从老师到学生,都是女子;传授的学问也包罗万象,不仅能读书识字,还教导理财、医理、星象、人情世故等等;

教学质量也是极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顾廷烨的女儿蓉姐儿:曾经是又自卑又敏感的性子,进了郑家闺学不久,谈吐做派就已大不相同,心胸眼界也都开阔了许多。

沈玉珠能有机会进入郑家闺学,可以说是天大的好事,然而亲姨妈小邹氏又跳出来,推三阻四不肯放她走,理由是张氏没安好心,“夫人这是想笼络你!”

于是,沈玉珠眼前出现了一个可笑的局面:

毫无血缘关系的继母,主动替她争取到了高端闺学的读书机会,给了她一条光明的向上之路;

而亲亲的小姨妈,却只因担心外甥女被正室夫人“笼络”,就一再阻挠,丝毫不在乎外甥女的个人成长是否会因此而停滞不前。

让人不禁再次想起长柏哥哥的经典台词:这世上的人,亲与不亲,真是很难说啊!

好在,沈玉珠是个拎得清的人,即便有亲情的纠缠,她也坚定地维护了自己应得的利益,坚定地选择了读书。

事实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上学之后的沈玉珠,果然一天天进益了:

“结交了几位知心重情的姐妹,学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会算账,能缝简单的衣裳;到了外头长辈跟前,也能装得端庄温婉,笑不露齿”。

更意想不到的是,她还在郑家的后院意外结识了一位少年郎;

而这个少年郎,在多年后成了武状元,也成了她相伴一生的丈夫。

而小邹氏,却因为插手大邹氏子女婚配问题过甚,在几年之后,终于被强行挪出沈府,送入家庙之中,“严加看管”。

03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人际关系

也许有人说,沈玉珠虽然拎得清,但是毕竟小邹氏是她的小姨,她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一点都不替小邹氏考虑,是不是太无情太自私了?

故事还没完,且将时间线拉长,继续往后看:

多年后,沈玉珠的子女都已经很多了,并且已经随着丈夫分府另住。她做了一件很多人都料想不到的事情:去家庙里,将小邹氏接到自己家,给她养老。

连小邹氏自己都不明白沈玉珠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当年的小邹氏对待沈玉珠并不好,沈玉珠也分明很不待见小邹氏。

沈玉珠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您是我娘的亲妹妹,又于我有数年养育”。

她并不是真的无情,她只不过是能够“拎得清”,懂得“一码归一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亲情与恩情,她并非不回报;

但这份恩情究竟有多重,是否真的重到必须牺牲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去回报,她也有自己的清醒考量。

以后,她虽无法让小邹氏荣华富贵,但至少能让小邹氏有儿孙绕膝,有人在床前伺候汤药,有一个热热闹闹的晚年。

这一切,放在多年的恩恩怨怨里去看,已然问心无愧了。

04 结语与启示

沈玉珠自己活得清醒,也至少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即使是亲戚,有着亲情的牵绊,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被所谓的亲情束缚住,一切都有求必应。

这一点,沈玉珠的母亲大邹氏其实也很拎得清,生前就曾叮嘱过丈夫沈从兴:

娘家的兄长们都不成器,几位嫂嫂也不像是能教育出好孩子的样儿,所以,将来你在其他方面多扶持一些也就罢了,千万不能让儿女们与他们家里攀亲事!

而事实也果然如大邹氏预料的一样,小邹氏与邹家的几个兄弟贪心不足,趴在姐姐的灵位上吸血,以为可以靠着姐姐与姐夫的情义呼风唤雨,将好好的亲情搞得变了味。

这样的事,不仅故事里有,即便是现实生活里,恐怕也比比皆是。

如果真遇到类似的事,该清醒时就清醒,该拒绝时就拒绝,大可不必为自己的“理智”行为感到愧疚,觉得是自己对不起亲戚,或者辜负了友情;

因为,真正的亲友,是不忍心让你为难的,更不忍心让你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牺牲自己应得的利益、赔上自己的光明前程。

第二,要趁早看明白,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关系。

世间之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人与人的关系,也并不是非敌即友。

就像沈玉珠对待小邹氏,绝对说不上纯孝,但也绝不是无情、不孝;就像张氏对待沈玉珠,绝对说不上关系亲厚,但也真正做了让玉珠受用一生的好事。

所以,越长大,越要学会用“一码归一码”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生活或者工作。

不必因为一时的勠力同心就认作知己、毕生追随,也不必为了一次的针锋相对就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心宽一点,豁达一点,别纠结于一时一事;

毕竟,人生的路还长着呢,世上的变化也还多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