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项坚守四十余年的伟大事业

1965年,刚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几个月,于俊崇就调到了刚刚开始起步建设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致力于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与研究。

他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一专业领域,和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坚守在国防科技战线上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兵。

他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座压水型核动力反应堆、岷江堆、中国第一座脉冲堆以及中小型民用核反应堆等工程的热工水力设计和安全分析等工作,参加了新型核动力装置的立项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

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对事业的坚守,为于俊崇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岷江堆负责事故分析的设计人员因工作变动离开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该设计院请于俊崇帮忙做好后续工作,于俊崇爽快地答应了。

其后不久,在解决岷江堆的应急冷却问题的时候,他提出的非能动冷却方案被审查否定,认为不可能实现。于俊崇没有气馁,而是根据多年的科研经验据理力争。

后来的试验证明,于俊崇提出的技术方案切实可行,从而使岷江堆的应急冷却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后来于俊崇开始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型号总设计师室主任,具体负责各设计阶段的设计和科研计划、技术协调、内外技术接口管理、设计科研任务的组织落实和总体设计。他是完成项目立项,总体方案论证设计,核动力装置反应堆、一回路系统及相关仪控系统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编写等任务的组织者之一,承担了相关总体设计。特别在确定装置总体设计方案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项重要技术的主要论证者和设计者。

年过半百的于俊崇,又踏上了为核动力事业新发展而奋斗的漫漫征途。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激情,他微笑着说:“因为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照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开始新一代核动力装置方案的预研。在研究探索初期,有关人员围绕一些具体技术问题,因没有技术储备一直存在较大分歧。通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并结合在峨江堆、中国脉冲堆工作的实践经验,时任热工水力专业组组长的于俊崇发现将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成几大块分别做敏感性研究,是针对当时现状一个可行而高效的方法。经过无数次计算分析,最终获得了公认的满意结果。

面对尖锐复杂的技术问题,科学研究始终要用事实说话。

尽管于俊崇是该项技术的主要论证和设计者,并通过周密的设计和论证解决了该项技术的关键环节,并在试验装置上反复进行了模拟,但在产品上第一次实际运用时,于俊崇还是有些紧张。在他的所有指挥口令均已下达完毕,所有操作均已结束后,控制室以及指挥部的监视器前,上百人凝气定神,等待着最终的结果。直到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对自己负责的设计工作,于俊崇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频繁奔波设备承制厂和总装厂,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生产制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同时又是一个和善的人。

在工程现场,由于参建单位众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多,出于本单位的利益和自身的责任,往往各单位互相扯皮,在这个时候,于俊崇总是从事业、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

常常有人问于俊崇怎么不争辩?于俊崇往往回答说:“争论下去,什么时候能解决问题呀!我们的使命是要推进工程进展。”

有一次在进行试验时,发现水流量异常,现场许多人都认为是一个设备卡滞造成的。于俊崇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查找原因,他与技术人员一起,读取测量数据,分析流量异常的原因,几经测量分析,确认流量异常的原因肯定不是由那个设备引起的,经拆检证明了于俊崇的判断。

就是凭着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创新进取的精神和神圣的使命意识,在核动力技术的科学高峰上,于俊崇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上攀升着。

一份全力承受的重大责任

1999年,于俊崇开始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点工程总设计师。2000年,他又被任命为国家重点工程副总设计师。

于俊崇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亲自组织,亲自参与。在协调解决所有设备在设计、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时,为了能及时决策,于俊崇常年奔波于总装厂和近40个设备厂之间,先后解决了数十项重大技术问题。

在新研核动力装置进行冷态调试中,有关人员发现一个设备产生异常响声并引起振动,这将直接影响到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的安全。

于俊崇意识到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否则后面的系统调试无法继续进行。对这样的问题,新建试验装置常规时间一般要一年左右。但于俊崇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力量,在技术责任单位中国核动力院的积极努力下,组织由技术工人、实验人员和设计人员组成的最精干的攻关队伍,以忘我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进行攻关会战,仅仅用了45天时间,就建起了一座完整的模拟试验装置,创造了试验装置建设史上的奇迹。

接着于俊崇立即投入改进实验,白天进行试验,晚上处理数据,得出分析结论;第二天一大早进行会审,决定下一步试验步骤,再进行试验,再处理数据,再进行会审,时间以分以秒计算,昼夜不停连续工作近2 天,进行了20余种改进试验,选定了改进方案。在于俊崇的主持下,用了3 个月的时间,彻底解决了该设备异常响声问题,并创造了设备研制中的多个第一。

在那段最紧张的时间里,于俊崇和大家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对同事,于俊崇会用轻松的话语去安慰,而他自己面临的压力却无人排解。他患有高血压,平常每天一片降压药,血压基本能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在集中处理问题的那半年时间中,于俊崇即使每天两片降压药都无法控制血压。尽管这样,可他总是面带轻松的微笑出现在每一个工作会议上。

资料来源:[1]陶伟.一位核动力专家的事业情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J].国防科技工业,2010(01):24-25.

END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抖音号/科普熊猫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