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正确方向是善治性的,规定了“行”的根本属性。

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里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意思是如果我确实对事物有很好的认识(知),那么,行走在大道上,我也总是担心如果把握不好度,会走上邪路。因此,我必须有一种自觉,心中有度,确保我的“行动”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处于良性状态。

如何使“行动”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处于良性状态?老子认为要把握好各方面的度,把握好动态平衡。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说,能够善于遵从“道”而行的人,微妙而通达,智慧高深得不可理解。因为高深得不可理解,所以只能勉强对他所行的状态进行描述。他是那样谨小慎微,就如同在冬天小心翼翼地过河。他是那样心怀疑虑,就如同对四邻保持警戒。他是那样严肃恭敬,就如同庄严场合中的宾客。他是那样潇洒自然,就如同春天的冰块融化。他是那样敦厚朴实,就如同尚未加工的木材。他是那样旷达,就如同空旷的山谷。他是那样大度包容,就如同能够融合浊水洪流。谁能够在这浑浊的环境中保持安静,如同那浑浊之水慢慢澄清?谁能够在这安静的环境中坚持很久,又能够慢慢地保持一种适度的良动?保持着这种“道”的人,不追求充盈丰满。正因为不追求充盈丰满,始终保持在适度状态,所以能够获得新生。

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要时刻把握好“行”的动态之度,使所“行”与各种变化着的实际形势和环境保持一种适度。唯此,才能保持生命活力,获得新生,达到符合“道”的动态平衡。当然,在老子心中,这种动态平衡在人事上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表达的核心是“上善若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选自《老子与度:〈道德经〉度学解析》(北京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李云飞系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其在传承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学的基础上,萃取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精华,创立了度学,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代表作有度学专著:《度:1+1=1》、《度家·度语》、《度学》、《度经》、《老子与度:<道德经>度学解析》;书法专著《度风竹韵:度知度体书法字库》、《度体书法教程》、《度学句典》、《度知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