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事物绝非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幸福度。这就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大凡开宗立派的思想家,对知与行的关系都很重视。老子也如此。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hè)怀玉。”

在老子看来,他所说的“道”,人们是容易知的,也是容易行的,但天下的人却不明白,也不去行。老子的真正意思是,绝大多数人对“道”的认识(知)至多停留在简单的茫然的表面的朴素的不自觉状态,远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在行动上更没有进入清醒的自觉的状态。如同一个人种地,他不知道老子的《道德经》,照样可以种地,长出庄稼,有所收获。但是,如果他学了《道德经》,对老子所说的“道”有所知,并且明白许多,那他对如何种地,在什么时间撒下种子,如何浇水施肥,如何防止病虫害等的“道”就有了自觉认识,他就会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握好种地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度,庄稼长得就会更好,收获就会更多。也就是说,把真正明白根本的“知”与合乎度的“行”主动地而非被动地,清醒自觉地而非茫然无知地统一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效益。老子所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这里的“则”指的是按照“真知”的“道”的原则去“行”,去转化“真知”。老子这里用一个“贵”字,突显出在老子看来,“行”是非常重要、可贵的。

老子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在老子看来,如果你能够在“知”事物的根本之“道”后,马上去行动或勤奋践行于工作、生活、事业发展、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你就是一个上等之士。如果你即使对“道”有所耳闻,但是只是从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若存若亡”的、半信半疑的,心中并没有消化吸纳它--当然,你更没有什么依据“道”的行动,你就是一个中等之士。如果你听别人讲到了“道”,嗤之以鼻,哈哈大笑,不屑一顾地说:“道,那是什么东西?我才瞧不起呢!”若此,你就是下等之士。老子认为,不同的人对待在“道”上的“知”与“行”的态度决定了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与精神品质层面。这里,老子既强调了“知”的重要,又强调了“行”的重要。如此看来,老子对知与行相统一的认识是具有深度、广度与高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选自《老子与度:〈道德经〉度学解析》(北京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李云飞系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其在传承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学的基础上,萃取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精华,创立了度学,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代表作有度学专著:《度:1+1=1》、《度家·度语》、《度学》、《度经》、《老子与度:<道德经>度学解析》;书法专著《度风竹韵:度知度体书法字库》、《度体书法教程》、《度学句典》、《度知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