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评论私信里看到很多朋友的观点:不管成都中心在哪,跟自己并没有关系,自己的生活半径除了工作、生活的两点一线外,几乎不去其他地方,哪怕国际城南再怎么发达,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已经一年没有去过高新区了。

看似玩笑的话语,其实印证了大多数购房者的常态:在城市两极多核的背景下,居住与工作区域的配套就能满足个人、家庭的日常需求,如果不是一些特别的原因,很多人更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板块,这样说来,有些朋友“一年不去高新区、一年不进城”的言论也显得很正常了。

自然而然,南北不相见不再是戏谑,而是当下的常态,更是未来的趋势,随着区域发展越来越好,在居住工作区域能够得到满足的需求,为什么要跨越半个城市去匹配呢?

滴滴公布过一份城市半径排行榜,依托大数据手段,计算出各个城市的城市半径。对“城市半径”的理解是:以市中心为原点,绝大多数打车者(超过90%)的出行起点或终点都分布在以此为半径的圆圈内,那么这个半径距离就可以视为这座城市的“人类可接受通勤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城市半径”,其中成都的城市半径约为29.3公里,这个距离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可以北至新都政务中心、东至龙泉山森林公园、南至兴隆湖、西至温江国色天香。乍一看,基本上就是成都11+2核心区域,即主城区的范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成都算上成都另一个中心交子金融中心,其覆盖面积就将更大,但鉴于交子金融中心属于近10年打造的新城,往西往东延伸的方向基本也在双流、龙泉境内,往南基本上就出二绕了,往北则主要在大丰、北部新城板块。

至此,双中心的成都其城市半径不过也就在11+2核心区域内,这个区域内基本上涵盖了所能日常到达的通勤极限。但对于个人而言,日常生活工作很难达到这个上限,根据某专家提出的“圈区房”概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半径15公里基本上是最为核心的活动区域,聚集了城市最核心的资源,按照这个距离计算,基本上其最远端所及范围就在一绕之内。

事实上成都的城市建设也是如此,出了一绕就基本是二圈层区域,而一绕内是主城区购房区域的首选,无论是三环内的老城区还是三环外绕城内的新区新城(青羊新城、武侯新城、三圣乡等)都遵循这一定律,只不过在环形成都的背景下,以天府中心为原点,朝着各自行政区所在版块向外延伸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的实际生活区域就仅仅在绕城内至城市中心之间,除了少数因为上班需要辗转多个区的打工人外,普通家庭的生活半径就是如此,这也是成都城市多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至此,基本上就否定了一些朋友提出的成都还会随着人口增加继续向外拓展的观点,毕竟15公里基本上能涵盖大多数人的购房需求,30公里就是普通家庭所能触及的极限了,城市会随着周期发展,进入老城衰老——新城新起——老城革新——新城衰老的周期循环,只不过这个循环都会在城市半径圈里完成罢了。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支持,建树杂谈:每日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