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自武王伐纣、成王定鼎进为中原共主以后,至于犬戎颠覆西周时止,统治中原已历三百四十余年。而在周廷统治初期,周公用封建、宗法和井田制度联合形成一套治国策略,即用王室分封各地诸侯以控制地方,诸侯再就境内分封采邑于大夫,大夫再将采邑分封各级之士,而最低级的武士各得田一百亩,以为粮饷日用之需,而武士则役使庶民为其耕种。

对于此种情况,在《国语·晋语》中有所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段话就是说,庶民以劳力耕稼而将所产供给于士;大夫以什一贡于诸侯。其实所谓的周人行彻法,指的就是这种什一税收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周天子于分封诸侯之外,还控制有大批归属王畿的农田。而周代诸侯和大夫也控制有大批都邑和采邑之田。当时各级贵族武士,各自拥有固定的土地和固定的耕稼庶民,即形成一种佃农型的庄园经济。

贵族武士为庄园地主,而庶民即为庄园的佃农,这种制度在周代初年地广人稀之时,自不会发生争夺并吞之事。而当周代经三百余年统治之后,虽然在这段时间内,仍然爆发了多次战争,可更多的是和平安定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原人口自然生齿日繁,而有限的土地无法满足不断增长人口的生活需求。

周代初期诸王族诸侯大夫,因控有王畿都邑采邑的大量土地,尚可以分配其后代,可此种分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无土可分的贵族。与此同时,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而小宗庶孽,五世后即沦为平民。此种沦为平民的贵族,既无土地供其耕稼,且其自身也没有耕稼的能力,即使有也无法插入已有固定庶民参与的庄园组织中从事耕稼中。

而至于从事庄园耕稼的庶民,也因为生齿日繁,无法在固定的庄园中从事耕稼换取生活资料,这就导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的游荡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最终量变引发质变,最终导致了井田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诗·七月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也是当时失业贫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当时社会上的贫富悬差过大,富有者生活奢靡最终腐化堕落,而贫穷者则流荡贫困辗转沟壑。此即为西周末年之春秋时代普遍发生的迹象,实际上这就是周代井田经济制度,走上崩溃之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