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15不是个“表演时刻”,它是一次规则意识的集体强调,这一点,容不得企业存在认知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央视 3•15晚会曝光某公司旗下 女主播微信实为男运营,专骗男性粉丝。 图/央视财经

| 江城

昨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有一波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被密集曝光。

相信在昨天,很多企业是很紧张的。他们关注着各种媒体上的报道,扫描着各路舆情,生怕自己上榜。甚至在此之前,一些企业可能就已经多方打听、疏通关系,力求平安度过3·15。

如果3·15这天安然无恙,那么有的企业可能马上进入一种“3·16心态”:原本紧绷的神经立刻松懈下来,一切照旧、经营如常。

对这些企业来说,所有的精力都围绕3·15这场“大考”,消费者权益保护仿佛变成了应试,工作只针对这一天展开。如果这成了一种普遍心态,无疑是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央视 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工作人员在制作过程中存在抽烟、穿鞋踩踏等不合规定的行为 。 图/央视财经

3·15的目的,是借着这一天唤起全社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是让货真价实、产品安全、尊重消费者这些基本的商业道德成为企业经营的日常,成为自觉的行为模式。而不是让企业在这一天前后突然发力,力求能够侥幸过关。

就以今年曝光的一些案例为例,无论是用脚踩的酸菜,还是6天速成的医美高级证书,或是掉地上直接捡起的火腿肠,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在某些行业内部,恐怕也谈不上什么秘密。更有一些涉事企业此前早有前科,数度“整改”,却违规操作依旧。问题的出现,恰恰是长期疏于监管的结果,不是偶然出现的失误,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抹”过去。

如果企业精力全扑在3·15前后的左支右绌上,过了这天就进入“3·16心态”,在消费者权益上“躺平”,这只不过是拖延问题的解决,加剧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时间,更不是设置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3•15晚会曝光医美速成班乱象。图/央视财经

在昨天一批企业被曝光后,我们能看到很多企业整治和监管行动几乎已经连夜开始。涉嫌“脚踩酸菜”的插旗菜业、锦瑞食品有限公司两家酱腌菜生产企业,几乎一夜之间被查封,康师傅下架相关产品并道歉;因“生产车间乱象频出”被曝光的双汇,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处理;永德祥玉器、石力派直播间等涉嫌翡翠直播骗术的涉事企业,网店也被下架……

这样的火速表态与雷霆行动,当然是必要的,也让人感到了3·15的威力。但仔细想来,如果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严格遵守行业规则,又何至于在3·15这天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又何至于有之后的连夜声明、十万火急、焦头烂额呢?

更应该警惕的是,若一些企业的各种整改措施只是为了应付3·15的舆情,在风声一过之后故态复萌,这也是不允许的。3·15不是个“表演时刻”,它是一次规则意识的集体强调。这一点,容不得企业存在认知误区。

杜绝企业的“3·16心态”,也需要监管层面发力,加强日常化的有效监管。在舆论曝光之后,往往能看到相关部门部署“专项行动”,进行“集中整治”。这种力度是必须的,但这种力道如何贯穿到日常的市场监督中去,对相关部门来说依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客观来讲,我国整体的市场秩序更加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加有力,这都是可见的进步。这当中有不少3·15曝光的“功劳”,这一天构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它变成了全社会对商品服务质量的集中凝视,倒逼着企业依法依规经营。从这个角度来说,3·15是成功的。

但每年3·15层出不穷的乱象依然是个提醒,消费者权益保护终究是一个工夫在日常的长线工程,企业的不法行为和市场监管反复拉锯,稍有松懈就会反弹。从这个角度看,如何让这一天取得的成绩,贯穿到剩下的300多天中去,这也是3·15走过这么多年后,给社会留下的新课题。

新京报特约评论员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李潇潇

实习生 | 韦柳伊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