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03月16日讯 针对最近巩汉林以及冯潇霆之间的争论,广东媒体《羊城晚报》认为这场争论并没有赢家。
巩汉林的发言决非“不务正业”,他是在阐述自己关于重新制定表彰劳模标准的提案时,拿了娱乐明星偷税漏税和中国男足球员拿高薪却表现不佳两个现象,以此来表达自己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主张。巩汉林的那番话,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当然有。例如,球员的高薪是市场行为,即便考虑到一部分职业俱乐部是靠母公司输血,而母公司投资足球或许还有着足球之外的考量;即便考虑到他们的身价和收入,在国际和国内转会市场出现倒挂和溢价,高薪依然是市场的抉择,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冯潇霆的回应,也没完全踩到点子上。在文中,他举了日本足球的例子:2018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日本队在最后14秒被比利时队绝杀逆转,后来日本的电视台为此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围绕这14秒前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回溯和分析,期望从中找出这场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球队提供借鉴。
冯潇霆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应该多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只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以最小的风险去谏言,以最少的损失换取最大的结果和流量”。冯潇霆还提到了比赛氛围,在他看来,因为舆论环境的高压才导致球员在大赛时不敢拿球。冯潇霆说得对吗?有点道理。但具体到这场“冯巩之争”中,却只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一方面,大年初一完败给越南队的结果,和人们的期待过于悬殊,中国男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仅将之归咎于外界造成的心理因素,确实缺乏说服力。更何况,日本队在世预赛上发挥不佳的时候,同样会面临口诛笔伐;另一方面,这番反驳的言下之意,是要求外界多给“专业建议”而非诉诸情绪。但是,姑且不论电视台已算专业层面,日本足球长期稳健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来自日本足协自身的良好规划和执行,中国足球的从业者自己都没有做好,要求起别人来,就会缺乏说服力。
巩汉林和冯潇霆,在他们各自的行业中都早已做到了顶尖,但这场论战,现在看来有两败俱伤之嫌。巩汉林举了个男足的例子,切中了舆论的情绪,他本来是想辅助论证自己的提案,没想到如今闹得沸沸扬扬,反而偏离了焦点;冯潇霆想据理力争维护男足,但他忽略了舆论情绪表达的需要,无论一个人是不是球迷,他都有资格做“键盘侠”来评价中国男足。“讲道理”在这个风口上,很大程度上是徒劳的,甚至还适得其反。
巩汉林也许应该明白,普通人有情绪化批评的权利,但作为公众人物,还是应该对自己批评的对象和话语方式有所斟酌,这既是出于对其他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基本尊重,也有助于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得到受众更好的接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脱靶”。中国男足的球员们或许也该意识到,虽然面对批评时声辩是自己的权利,但当自己的行业因为自身表现不佳而身处谷底,先该做的是努力自救,是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精气神来,而不是去纠结外界批评是否“客观正确专业”。毕竟,只有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才能慢慢改变外界的看法乃至刻板印象,才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从奥运惨败到亚洲杯登顶,中国女足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