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对于防护能力超强的战列舰而言,较为普通的海战攻击,大多只相当于“挠痒痒”,并不能对其造成什么明显伤害,在火炮为主的海战时代,鱼雷和大口径舰炮是攻击战列舰效果最为明显的武器装备,现代的反舰导弹其实也可以对战列舰造成明显的伤害,一般认为,在导弹出现之前,鱼雷对于战列舰等大型水面战舰的威胁更大,这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战列舰:鱼雷、大口径穿甲弹和导弹,哪个造成的伤害更高?

二战中,1941年11月,英国海军皇家方舟号航母被德国潜艇一发鱼雷击沉,1941年5月,英国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被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380毫米主炮“一发入魂”,1967年10月,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埃及冥河反舰导弹击沉,这是导弹时代中,反舰导弹“首开战绩”,不过,埃拉特号实际后面又挨了3发才被击沉,谢菲尔德号算是被一发反舰导弹损毁,最终导致沉没的。

不过,相比较而言,被一发鱼雷直接瘫痪或者击沉的大型水面舰艇很多,但是被战列舰主炮一发击沉的却很少,而反舰导弹本身的实战战例很少,为何鱼雷的战绩更好一些呢?这与鱼雷、舰炮、导弹的各自毁伤效果差异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一边“凉快”去,反舰导弹重在削弱舰艇战斗力

作为现代反舰武器主力,反舰导弹可以在数百公里外准确命中敌方舰艇,拥有飞行速度快、拦截难度高、命中精度高、射程远等特点,不过反舰导弹很难做到直接击沉主力水面舰艇,如美军进行的相关试验中,导弹击中靶舰,虽然攻击效果很强,不过靶舰可以扛住多发导弹都不会沉没,另外,如打渔船的“熊三”,船也稳稳当当的回家了,另一个原因在于,普通渔船的外壳太“薄”,导弹会直接击穿而无法触发。

2000年时,乌克兰渔船曾被俄罗斯演习部队误判为靶舰,直接挨了一发P-35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不过万幸的是,该导弹并没有装药,直接打穿该船的上层建筑,留下了个大洞就坠海了,更幸运的是,渔船的船员当时都在船尾吃饭,所以躲过一劫,否则,直接硬抗一发重4.5吨,战斗部高达1吨的P-35,这艘船即便是还能飘着,意义也不大了。

不过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反舰导弹的攻击目标为舰船的水线以上的侧舷及上层建筑,会因为爆炸冲击波以及破片的威力对舰艇内部产生伤害,摧毁舰船的重要舱室和电子设备,这样舰船虽然没有沉没,但是因为重创已经基本失去作战能力,在海军作战体系中,失去作战能力的舰艇,和沉船差别不大,即便不被“补刀”,因为现代舰艇的线路和电子设备更加复杂,拖回去修理的时间和费用也远高于二战时代,如失火的“好人理查德”好两栖攻击舰,就是因为修理费用比造新舰还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反舰导弹也会引发大火等其他衍生伤害,如1982年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4100吨的舰体被一发700公斤的飞鱼导弹命中,造成了严重毁伤,其实该弹的弹头并没爆炸,但是命中还是造成了该舰的动力丧失,损管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更严重的是弹体内剩余的燃料引发了大火,大火不断的蔓延,迅速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在苦苦挣扎了6天之后,该舰沉入大海。

所以,谢菲尔德号虽然不是被反舰导弹直接击沉,但是还是沉没于导弹命中后的次生大火,最终被烧沉,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便当时没有烧沉,其实也没有多少修复的必要了。

2、“钢铁弹雨”来袭,舰炮穿甲弹直接硬砸

对比反舰导弹,战列舰、巡洋舰大口径舰炮所发射的穿甲弹,可以攻击舰艇的水线部位,也可以“弹雨”爆砸对方的甲板等部位,穿甲弹在击穿舰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破片,并可能切断舰艇的重要电路,弹丸在战舰内部爆炸的威力同样会造成严重的毁伤效果,如造成动力系统或指挥中心瘫痪,舰炮系统无法反击等。

不过舰炮的命中率很低,所以只能依靠大量发射炮弹来弥补命中不足,提高命中的机会,另外,战列舰大口径舰炮对战时,炮弹入水后仍然击穿战舰水下装甲的“水中弹”,也会造成战舰大量进水,并很有可能造成动力系统故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1942年瓜岛战役中,日军比睿号战列舰遭遇美军驱逐舰拉菲号近距离火炮齐射,虽然只是中小口径舰炮,但还是造成了舰队高级指挥官全部重伤,上层建筑火灾等严重后果,最后伤势太重只能自沉,实际就是因为重要部位损毁造成的。

其实,战列舰等大型战舰在多数海战中都可以扛住相当多的大口径炮弹打击,像胡德号那样,大口径的穿甲弹直接击沉战列舰、巡洋舰的机会很少,一般是被命中了弹药库造成的殉爆引发沉没,但是多数时候,如果损管及时,大型战舰即便被大口径穿甲弹命中多次,也仍有幸存的机会。

如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德战列舰巡洋舰疯狂的进行舰炮互射,虽然有几艘舰艇沉没,不过大多数舰艇都至少身中数弹,德国德弗林格尔号战巡被命中17次,吕佐号中弹24发,都跌跌撞撞的返回了港口,二战时,1943年,厌战号战列舰被德军飞机用“弗里茨-X”制导炸弹命中3次,直接击穿了6层甲板,动力室被炸的面目全非,船底也被“开了”大洞造成了5000吨进水,但是厌战后还是被拖回并进行了大修;1944年的苏高里海峡海战中,日军山城号战列舰被美军六艘战列舰的轮番炮击,虽然已经被打得面目全非,不过山城号实际上并没有沉没,最后是鱼雷击中引发了倾覆沉没。

3、一发“拦腰斩”,鱼雷是水面舰艇克星

鱼雷主要攻击的是战舰的水线以下部分,即便是二战时代,大型战舰增加了鱼雷突出部,增加了大量水密隔舱的设计,鱼雷的威力依旧不容小觑,有统计数据表明,二战中沉没的大型水面战舰中,35%是被鱼雷击沉的,32%是被炸弹,只有18%是被炮弹击沉的,一般需要上千发的炮弹才可能击沉1艘巡洋舰,而鱼雷对于战舰的“伤害值”如此之高,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简单来说,水的密度是空气的1000倍,同样当量的爆炸发生时,水下传递的能量也是空气的1000倍,也就是“倍增效应”,加上水具有不可压缩的特点,鱼雷在命中舰底爆炸时,会以每秒6000-7000米的速度迅速膨胀,冲击的能量很难向其他方向传递,舰船底部就成了最“脆弱”的地方,强大的冲击波可以直接击穿船底,并进一步冲击其他舱室,这也是同样装药的鱼雷,威力看起来比导弹和炮弹威力大的原因。

一般,舰船的动力系统、油料仓库和弹药库都会设计在水线以下靠近底部的位置上,鱼雷爆炸的巨大威力会直接冲击这一位置,1941年,英国巴勒姆号战列舰被德军潜艇脚近距离命中3发鱼雷,直接引发了弹药库爆炸,迅速就沉没了,对于许多中小型舰艇而言,很有可能就是一发“拦腰斩”,直接冲断龙骨,战列舰等大型舰艇虽然多数会扛住一发鱼雷,不过鱼雷产生的影响仍在继续。

因为鱼雷会破坏舰艇的抗沉能力,舰船底部被鱼雷攻击产生的大洞会造成大量的进水,爆炸冲击波还会造成舱壁裂缝,让进水的威胁加剧,虽然进水的数量与损管的速度、水密舱的设计都有很大关系,但是进水会直接影响战舰的储备浮力,并可能会淹没弹药舱或动力舱等位置,舰船不仅航行速度会受影响,还会发生重心偏移,不得不进行另一侧舱室的主动“灌水”,以保持舰艇的平衡,但是水“灌”太多了,还是会导致战舰沉没,这已是潜艇利用鱼雷大型战舰时,经常会朝一侧施放鱼雷的原因之一。

当然,鱼雷虽然威力大,相当于水面舰艇克星,但是二战时代鱼雷的射程都比较有限,如美军的MK-14型鱼雷,射程为4.1公里(41节)/8.2公里(31节),德军的G-7鱼雷也差不多,射程为6公里(41节)/14公里(30节),当时射程较大的是日军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其2.8吨的重量几乎是前两者的2倍,射程为15公里(48节)/40公里(36节),就鱼雷的平均射程而言,其实比不上当时战列舰的大口径舰炮,加上驱逐舰等护航舰艇的存在,潜艇想要利用鱼雷偷袭大型水面舰艇,难度还是很大的,即便是航母舰载机投放鱼雷,攻击的成功率也不是很容易容易保证。

来自俊赫君的胡说:仅中一枚鱼雷就几乎沉没的战列舰

1915年1月,英国皇家海军可畏号战列舰被鱼雷击中沉没的过程,其实很直接的诠释了鱼雷的威力,当时可畏号被德军U-24潜艇一发鱼雷直接命中了锅炉仓的位置,虽然已经大量进水,但是,可畏号作为一艘1万5000吨的战舰,“尊严”让它还能坚挺一会,同时,可畏号的舰长认为,自己可以冲到37公里外的海岸处,不过20分钟后,可畏号就发生了向右20度的倾斜,已经没什么修正的可能性,最终不得不弃船。

随后,德军潜艇再命中可畏号一发鱼雷完成了“补刀”,可畏号全舰780人只有224人生还,舰长留在了舰桥选择了与舰同沉,可畏号从凌晨2时20分被命中到4时50分沉没,实际只有2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