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卫报》、《金融时报》15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英国首相约翰逊正计划本周访问沙特阿拉伯,呼吁该国增产石油以替代俄罗斯的供应,但这一消息尚未得到首相府确认。根据英媒的说法,约翰逊此访显得格外低调,随行记者很少,而由于沙特“人权问题”,这项访问计划也正遭受英国内政客的质疑。

当地时间14日晚,卡塔尔埃米尔(国家元首)塔米姆与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重点就全球能源市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种种迹象表明,欧美国家的能源供应已捉襟见肘,而中东各国在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中东各国不能公开容忍一个强大国家入侵另一个独立国家,所以他们必须公开反对,还要做到不激怒莫斯科,火候十分难拿捏,另一方面,中东各国不想通过制裁俄罗斯而置自己的利益不顾。

因此,中东各国正在采取微妙的平衡行动,口头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同时避免加入西方国家对莫斯科实施的经济和其他制裁。

除了坚定支持俄罗斯的叙利亚和伊朗之外,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都对美国、欧盟、加拿大和西方感到无奈,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问题上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一方面抵制俄罗斯能源出口,又要求中东各国增加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以缓解西方国家目前面临的能源供应问题。

根据颇具 Politico 新闻公司的数据,2020 年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捷克共和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而德国、奥地利、希腊、意大利、立陶宛、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 40% 以上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

如果俄罗斯削减天然气供应以报复美国和欧盟的制裁,上述所有国家都将面临巨大的能源问题,更何况在油价达到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因此,西方国家将注意力转向阿联酋、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等中东产油国,希望这些国家和整个OPEC组织能够大幅提高产量,以弥补欧洲的能源短缺。并继续控制飙升的能源价格。

但是令西方国家万万没想到的是,包括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在内的欧佩克国家都拒绝增加产量,并决定坚持成员国之间先前达成的协议。

尽管阿联酋通常被视为亲西方的海湾国家,但它与俄罗斯密切合作,因为俄罗斯也是OPEC组织成员国。阿联酋驻美大使奥泰巴(Yousef Al Otaiba)在发给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阿联酋支持增产石油,还将动员欧佩克成员国采取同样的措施。随后阿联酋能源部长 Suhail Al-Mazrouei 在社交媒体上表示,阿联酋致力于遵守OPEC+协议及其月度产量调整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特阿拉伯还表示不会增加石油产量以降低飙升的油价,并重申将坚持其在欧佩克达成的产量协议。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当拜登总统试图打电话给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和阿联酋领导人谢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时,他们没有接电话讨论增加石油出口的问题。相比之下,两位领导人都接听了普京和泽连斯基的电话。

沙特和阿联酋对拜登感到失望,因为当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对这两个海湾国家的目标发动导弹袭击时,他们认为美国并没有真正支持他们。

此外,他们担心的是,美国政府正在推进伊朗核协议,没有考虑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利益。

卡塔尔是全球最重要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卡塔尔埃米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采取了中立立场,只呼吁“各方保持克制”,而没有指责俄罗斯。

此外,卡塔尔还称,由于其生产力与亚洲国家的长期供应合同挂钩,不能增加其液化天然气产量或将其液化天然气出口大幅转向欧洲。

埃及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支持美国支持的谴责俄罗斯入侵的决议,但明确表示不会断绝与俄罗斯的关系。3月3日,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不会对俄罗斯船只关闭。

埃及主要关注的是避免俄罗斯小麦供应中断,毕竟这个中东国家1.05 亿人口需要靠俄罗斯的小麦糊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耳其近年来与乌克兰保持良好关系,并与俄罗斯有着广泛的贸易关系,也表示拒绝加入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并试图在冲突中扮演调解人的角色。

3月10日,土耳其在安塔利亚主办了俄罗斯与乌克兰首次部长级会议,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乌克兰外长德米特罗·库莱巴和土耳其外长梅夫鲁特·恰武什奥卢出席了会议。

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被北约高层警告,希望所有成员国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土耳其总统发言人易卜拉欣·卡林在接受 CNN 国际采访时对此作出回应,他说:“目前,我们不打算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因为我们希望保持信任渠道畅通。我们希望保持与俄罗斯人的沟通是开放的。当然,我们不希望我们的经济受到影响。”

尽管以色列外交部长亚尔·拉皮德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袭击严重违反了国际秩序。” 但以色列总理纳夫塔利·班内特正在努力扮演调解人的角色。3月5日,他飞往莫斯科,在那里与弗拉基米尔·普京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会谈,此后与普京和泽连斯基进行了多次电话交谈。

泽连斯基曾表示,他将对在耶路撒冷进行和平谈判持开放态度。到目前为止,普京还没有给出答复,但希望这次会谈比上一次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