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应当坚持的底线。
| 和生
“3·15”临近,国内现榨橙汁自助售卖知名品牌“天使之橙”跌落“神坛”。
有记者暗访发现,一些城市的自助售卖机,虽承诺“现榨”,但机器内每单多余的果汁会注入下一个杯子,被下一个消费者买走,而杯底预留的橙汁可能在机器中隔夜放置数十个小时,运营人员打开清洁时这些果汁还会与外界空气接触。
此外,往自助售卖机内添加的橙子,不同批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果皮发软发黑;售卖机内,核心组件部分位置残留着黄黑污垢,喷溅在榨汁舱门壁上的汁液发黑发绿。
号称国内现榨橙汁自助售卖第一品牌,“天使之橙”却被曝出如此多的卫生安全漏洞,这令人瞠目。这到底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实际上,“天使之橙”的卫生安全问题,不是第一次被曝光,且曾受过监管部门处理。
比如,在2019年,“天使之橙”便被发现鲜榨橙汁机内部的铝合金部件没有镀膜,直接接触酸性食品,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被深圳市监管部门处以没收违法所得119万元。
而不仅“天使之橙”,其他主打“鲜榨”的果汁品牌,也曾被曝出类似的问题。鲜榨自助售卖行业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风光之后,当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网友们对“天使之橙”卫生不达标一事的评论。图/某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保证食品标准化流程与规范”,是任何食品品牌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些企业常常含糊处理之处。有的企业没有制定统一的食品采购与生产标准,管理混乱;有的企业虽然有统一的标准,营业点的食品安全却缺乏有效的、来自品牌方的监督,同样遗留食品安全卫生隐患。
细究“天使之橙”的问题,或许答案就藏在它的商业模式里。“天使之橙”的招商手册显示,目前,其合作加盟模式有“渠道模式”和“非上线”模式两种。
“渠道模式”指合作人只需负责解决放置机器的场地问题,其余的机器运营维护、橙子物料等其他事务均由“天使之橙”公司负责,招商书写明,这一模式现只针对北京及江浙沪地区开放。
而另一种“非上线”模式中,场地租赁、机器运维、物料购置、橙子采购等均由客户自行负责。与此同时,客户可分得的利润相较渠道模式高出不少。
我们可以换一种更为大众熟知的方式理解,“渠道模式”就是连锁自营,而“非上线”模式就是品牌加盟。一般而言,自营的连锁模式因为由品牌总部直接运维管理,质量风险可控。而加盟模式,因为主要运营由客户自己负责,缺少监督,自然就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卫生漏洞。
这一判断也能在“天使之橙”一名负责该平台加盟业务的商务人员口中得到验证——
北京、上海的“渠道模式”售卖机,运维人员完成机器清洗过程后,需要拍照上传,但对“非上线”客户并没有这个要求,只需客户自己弄个表格记录下清洗时间即可。而且,“总公司大概半年或者一年去实地查一下。”缺少来自平台有力监督,在成本压缩的动机下,这些自助售卖机运营人员自然也就有了操作空间。
无疑,“天使之橙”作为一个新饮品模式的行业领头羊,应该爱惜羽毛,用质量与安全守护消费者健康与行业长远发展。品牌“有意”或者“无意”地在食品卫生安全上出现漏洞,必定会对企业与行业声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天使之橙”在3.15之际翻车,是为自己的不智操作付出的应有代价。
“天使之橙”的商业模式,既打出了“鲜榨果汁”的卖点,又搭上了前几年商场自动货架的创投之风,曾一度受到资本热捧。在资本加持与新消费浪潮之下,一众品牌迅速在各大城市商圈、地铁出现,为都市人群提供了新的消费体验。
但也正是因为其“新”,以及自动货架对人性有着极高的考验,也为其埋下了食品安全卫生隐患。
一方面,对于这种新物种、新商业模式,监管部门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手法;另一方面,商业模式的弊端,又难以在内部及时纠偏,最终就会导致出现食品安全底线守不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显然,对于这种新商业模式,需要及时的监管模式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大多数这类售货机并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而全国范围内也尚未对这一模式出台通用的行业规范标准及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
所以,在此后的监管中,监管部门一是需要推行“对称监管”,对此类新的饮品制售模式制定许可审批制度与完善的监管方案,消除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二是,需要强化总部对分散在各地的自动货柜的管理责任,制定统一手册,明确责任划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循迹追责,各担其责。
“天使之橙”们的跌落,又为企业上了一课。无论企业体量多大、品牌多响、市场占有率多广,如果丧失基本的底线,注定被消费者所抵制,被市场淘汰。要记住,“橙”的质量才是判断“天使”的基本标准。
新京报特约评论员 | 和生(媒体人)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韦柳伊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