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古印度和中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甚至古印度文明出现的时间比中国还要早上一点点。那么和中国同为人口大国,同样信仰佛教,又在相差无几的时间里完成统一大业的印度,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完成伟大复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有很多网友认为是因为秦始皇在“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之后,完成了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度量衡的大一统工作,从而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中国才能在短暂沉寂了200多年后,再一次回到了世界的中央。

而直到今天,印度的官方语言还多达50种,几乎每一个邦就用一种语言,每个邦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和信仰。不仅武器是“万国造”的,而且就连他们最喜欢吃的咖喱也有数十种口味。由此看来,现在莫迪正在做着秦始皇做过的事。

不过,他比秦始皇遇到的阻力可能还要多,要想让“不信主义信鬼神”的印度人一下子相信“科学发展观”,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就个人能力而言,不说和嬴政比,就是建立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不知道比他强了多少。

人家可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统一了古印度全境的“始皇级”人物,以至于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孔雀王朝”才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也许这才是印度人什么事都喜欢和中国比的真正原因吧。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几乎同时出现,又同样幅员辽阔,物阜民丰,拥有当时最先进科技的东方强权,最后却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呢?

我认为除了统一不彻底的原因之外,如下的两个原因也不应被忽视。或许它们才是印度衰落的最根本原因。

远离千里的佛法之争

虽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以后的两年多年里,面貌一新的儒家思想就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但是在秦始皇“扫六合,战八荒”的时候,法家的韩非才是当时思想界的顶流。韩非虽不善言词,但却像“不爱说话却有心眼儿”的孩子一样,默默无闻地将“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为秦始皇编制了一部经世致用的“官场厚黑学”——《韩非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凭借此书的指引,秦始皇才能在“振长策而御宇内”之后,将各个封建阶层,官员和民众紧紧的团结在中央周围,并最终完成了全境的大一统事业。尽管它无论怎么看都有点阴谋论的味道,但这正是当时所需要的,与其教人善恶,不如“兴法律,立规矩”。那么号称“印度版秦始皇”的阿育王在统一天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印度版的顺治

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雅利安人来到了恒河流域开创了吠陀文明,并很快就与那里的土著人民融合在了一起。在随后的数百年里,雅利安人为了让治下的臣民各安天命,就把自己塑造成了至高无上的婆罗门,并把人们分为了四个等级,种姓制就是在那时诞生的。

然而,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经过了短暂的和平之后,雅利安人为了争夺利益,逐渐分化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并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至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已经达到了20多个,进入了印度的春秋战国时代。

最终,信仰佛教的摩揭陀脱颖而出,于公元前336年统一了恒河流域,建立了难陀王朝。然而,难陀王朝的统治仅仅维持了十几年,就被统一了印度北方并驱逐了马其顿人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建立了孔雀王朝。后来,“奋两世之余烈”的阿育王又扫平了印度的南部,建立了一个横跨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庞大帝国。

虽然从他爷爷弃王位出家的故事来看,阿育王应该是个段誉式的人物,但是他掌控国家权力的过程却没有段誉那样平稳,其夺位的过程就算是经历了“九王夺嫡”的雍正看了,也会触目惊心。据说他是杀了99名兄弟以后才坐稳王位的。

迷之操作

即位不久后,阿育王继续向南扩张。在羯陵伽之战中,直接被杀死的俘虏就达10万之众,而敌我双方在交战中的死伤更是比这多上几倍。尽管孔雀王朝因此而达到了极盛,但是这种生灵涂炭的血腥场面却激发了他自小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念。

后来,他在高僧的点化下走了他爷爷的老路,并把佛教立为了国教,开始在印度境内大量修建佛塔,寺院等建筑。作为个人,他的选择或许无可厚非。然而,他虽有心做顺治,但印度却没有孝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在和平时期教人一心向善是好的,但在虎狼环伺的战争年代,恐怕空念一句“阿弥托佛”是没有用的。都去立地成佛了,那么谁来拿屠刀呢?从这一点上来看,或许它连尚且懂得“各安天命”的种姓制度也还不如。印度近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它还称不上是“迷之操作”。毕竟我们中国也出过顺治那样弃天下于不顾的皇帝,但是我们中华文明也未因此而断绝。然而,它接下来的一番操作才真正是让人看不懂,也许那才是印度科技被称为“万国造”的真正原因。

印度的光明会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个“暴脾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大干快上”,为了彰显大秦王朝的实力,在他这一任上不计成本的修建了“九大工程”。虽然他们各个都堪称“黑科技”,但也终因“用力过猛”而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尽管它耗尽了秦朝的国力,也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它们却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让后来人少了很多后顾之忧。比如长城解决了安全问题;驰道解决了通讯问题;直道解决了交通问题;中央集权解决了制度问题等等。

正是这些“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那么阿育王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个说起来就有些离奇了。

无名九人会

据说羯陵伽之战的血腥场面不仅激起了阿育王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念,而且也让他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他意识到战争征服不了民心,要想让他们都放下屠刀,教人向善,放弃贪念才是唯一的途径。然而,作为一位“始皇级”的战略家,他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国内的那些既得利益者绝不会轻易就范。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削弱他们发动战争的能力,让他们没有本钱与笃信佛教的新政府对抗。于是,“和平利用宇宙空间”的想法就在他的脑海中诞生了。

在遁入空门之前,他将“孔雀王朝”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写进了九本书中,并分别交到了九个人的手里。九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负责保护和改进一本书,包括宣传、心理战、生理学、微生物学、通信、引力、宇宙学等材料或主题。

根据阿育王定下的规矩,他们必须隐姓埋名的秘密完成研究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且这9个人之间在没有大事发生的时候不能彼此联系。因此,过去他们通常都是以僧侣的身份出现的。由于人们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所以就把这个秘密组织称为“无名九人会”。

尽管有“印度光明会”之名,但是它的目的并非是控制世界政府,而是确保这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不被崇尚暴力的政府利用。这一点倒是和二战时,美国阻止希特勒获得核武技术的宣传口径是一致的。因此,有很多印度人相信,当印度人准备好接受变革和取得进步时,这些先进技术就会重现光明。

结语

无论“印度光明会”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但古印度自孔雀王朝之后的再次分裂与衰落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或许某些科技和民族传统的遗失,还不足以导致一个国家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但是在没有完全肃清“种姓制”的遗毒,仍有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就主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无疑是在瓦解印度人民的战斗意志,从而为以后的异族入侵留下了长久的隐患。从这一点上看,称阿育王是“印度版的秦始皇”或许是高抬他了,称他为“印度的顺治”或是“印度的李自成”还贴切些。对此,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