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创新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457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较2017年报名人数201万人,增长了127%。通常高校应届毕业生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主力军,预计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020万人,相较于2017年增长约39%。这一增长率相较于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长率,大为逊色,由此也从侧面烘托出了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速的不寻常。为何考研人数在近几年呈现出了如此迅速的上升之势呢?

报考人数增长迅速

在谈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异常高的增速之前,可以先从几组数据的对比来感受一下这种增速到底有多高。

首先,从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自身的绝对增长速度来看。2015年至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5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6%。同时期,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1.7%,显然报考人数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录取人数的增长速度。由此也可见,硕士研究生考试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从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与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之比来看。通常普通本科应届毕业生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主力军,2020年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20万人,当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人,后者与前者的比值为0.81。而在2015年同一口径下的数据比值为0.46, 2022年这一比值可能将达到1,也就是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将和当年的普通本科应届毕业生人数相当。从前后两个数据的对比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的迅速。

最后,从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例来看。2015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率为2.9,即平均2.9个人录取1人,到2020年这一比值上升到3.5左右,2022年预计将达到4左右。以上比例的计算还没有考虑大量“保研生”的影响,近年来名校“保研生”占比不断提高,直接导致报名考生的录取机会减少,从而进一步推升了考研的难度。

从以上几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几乎十之八九的本科毕业生都会考虑报考硕士研究生,虽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持续上升,但是总体跟不上报考人数的增长速度,硕士研究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影响因素分析

考研人数的迅速攀升一方面可能来自于人们日益高涨张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知识渴望程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可能来自现实的就业压力。从目前国内的现实就业环境来看,延迟就业、增强就业竞争力是推动考研人数攀升的主要动力。

当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转型阵痛期,

一方面落后产业面临淘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就业岗位有所减少;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产业快速推进,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由此推升了大学生考研的动力。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2021年中央机关70%岗位需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使得考研成为进阶公务员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端上“铁饭碗”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理想。根据脉脉公司发布的《告别氣金时代·人才吸引力2021报告》显示,相比资深职场人,年轻人更青昧“铁饭碗”。工作1年一3年的人群中,超过四成受访者把“铁饭碗”作为理想工作。猎聘网近期发布的《未来职场“六感”研究白皮书》报告显示,当被问及在当前形势下职场人的择业首选时,28.39%的职场人选择了“相对安全稳定的平台,不用经常加班的公司”;26.77%的职场人选择“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仅有8.7%的人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排名第四。互联网大厂从无数人向往的目标退居第四,对职场人的吸引力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体而言,政府、事业单位招考和国企的招聘,对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近年来名校的硕博士生竞聘大城市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名校研究生竞聘大城市基层岗位几乎成为常态。例如2021年3月,深圳中学官方公众号的师资简介中就显示:目前,深中教师队伍中,博士教师80余人,北大、清华毕业的教师100余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外顶尖名校毕业的教师30余人,教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竞赛金牌教练、名师、名班主任30余人。基层岗位就业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在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面前,考研似乎是不得不走的路。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留恋校园生活以及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三成。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更加艰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4年全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保持着两位数,显著高于整体失业率4%左右的平均水平。16-24岁人口主要指的就是应届毕业生,包括高中、职高和普通高校毕业生。近两年16-24岁人口失业数据显著高于往年,2020年七八月份一度接近17%,说明年轻人失业这一现象加剧。

失业保险支出的持续上涨也从侧面反映了就业形势的严峻。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国内失业保险支出逐年升高,2020年激增64.3%至2109.5亿元,创历史新高,失业保险收入则下滑23.7%至952.8亿元,连续两年收不抵支。2021年前10个月失业保险支出1500亿元,收入1351亿元,预计全年仍将收不抵支。1个月3000元的工资,可能招不到农民工,却可能招到一个会开车、会说英语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所以不难理解,在竞争逐渐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考研的人数还会继续上升,应试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考研更难了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从整体上看,考生考研目标正在逐步降低,以“上岸”(考上研究生)为第一目标,不再一味追求上名校。同时在学术学位硕士(简称:学硕)和专业学位硕士(简称:专硕)的选择上,考生也不再强求学硕。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发布通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上涨18.9万人,较2019年增长了约22.1%,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上岸”机会。因此2020年的报考录取比也比2019年有所下降。然而物以稀为贵,扩招意味着硕士研究生的含金量有所降低,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许多院校对考研有了新的硬性要求。例如,不仅仅只关注初试和复试成绩,还对考生的第一学历,英语四六级成绩,以及论文学术成果等有了诸多要求。在这些新变化和硬性要求的限制下,考研的压力无形中增加了。

此外,不少名牌大学提高了“保研生”名额比例。虽然说保研生不会和考生们竞争,但也是算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内,在招生计划确定的情况下, “保研生”人数越多,留给考研学子的机会就越少。而且越是名牌大学,“保研生”人数就越多,考招名额就越少。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届推免率达到71.30%,在这样的推免率之下,能考进去的学生寥寥无几,北京大学本部的推免率也超过了50%;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尖端院校,推免率都在30%以上。
虽然“保研生”往往综合素质更出色,但高推免率现象的存在,为正常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子带来了压力,为了成功考上研究生,很多优秀学子都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对逊色些的大学了。

除了研究生推免率提高之外,不少大学开始减少学硕名额,扩大专硕、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名额。据教育部统计,近五年专硕招生比例一路攀升,从2017年起就已经超过学硕,2020年专硕招生占比已经达到60.83%。

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专硕招生比例的扩大,学硕招生比例的缩减,增加了学硕的竞争难度,许多考生为了“上岸”,不得不选择专硕。

总体而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通过考研提升就业竞争力将可能成为大趋势,未来考研人数可能还会增加,加之名校“保研生”名额比例提升,考研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