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5日下午,江苏省无锡市一家新华书店中,人们早早就排起了“长龙”,等待一位知名学者签字售书。

看起来一切都井然有序,来往的青年对这位学者很尊重。一方面,因为该学者德高望重,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资历;另一方面,则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带来的影响,该学者俨然已经成为了新一代“学术明星”,有着固定的粉丝群体,其粉丝都自称是“年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队伍排到自己时,很多年轻人还不忘问作者一些历史问题,眼前的老人都一一作答,态度和蔼和亲。

随后,一个三十多岁的精干小伙来到队伍前,他看起来有些焦躁不安,好像心里在盘算着什么。那位学者没太在意,接过他手中的书签上了字。

本来对方道谢之后就该轮到下一个人了,没想到,会场上的情况发生了突变。

“啪!”,伴随一记响亮的耳光甩出,老人捂着脸,眼神十分诧异。

“你干什么?”老人质问道。

“啪!”,那个小伙抡圆了又是一巴掌打过来,老人提前有防备,躲了过去,还好没打在脸上。

此时,书店内的保安立即出动,将那个冲动的小伙摁住,该名学者的随行人员也报了警。

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好好的签售仪式,为什么要打人呢?后来有人问那个小伙,他直言:“我觉着他晚上到了酒店后应该能想通自己为什么挨打。”

看起来,二人之间似乎有仇,这一切到底因何而起,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黄海清掌掴阎崇年事件。

学术争论引起的打人事件

阎崇年,汉族,山东蓬莱人。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清史研究专家,现任职于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同时担任着北京满学会会长。被掌掴那年,他74岁。

打人者黄海清,安徽泾县人,自考大专文凭,当年从事着服装生意,是某汉服店的老板,网名“大汉之风”。

看起来这两人应该毫无联系,事实上,黄海清能认识阎崇年还多亏了《百家讲坛》节目。

阎崇年是第一批走上《百家讲坛》的公众人物,被誉为“开坛元勋”,我们所熟知的易中天、于丹等人,都是在他之后成名的。

2004年,央视邀请他参加节目录制,为公众讲解清史,同样对历史很感兴趣的黄海清也收看了该节目,这不看还好,黄海清是越看越生气。

“阎崇年的价值观已经跌破了人类良知所能容忍的底限!”,事发后,黄海清撰文如此说道。

原来,黄海清认为阎崇年在电视节目中故意给满清“洗白”,美化清朝历史。他和朋友在网上搜集了很多阎崇年的“反动”言论,涉及“剃发易服”、“文字狱”、“闭关锁国”等内容,其论点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剃发易服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不能上纲上线。”

“文字狱有历史局限性,它限制了思想,但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清军入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战争造成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要重新认识吴三桂引清兵入境的事件,至少他避免了很多人员伤亡。”

单看这些只言片语,确实容易让人“血压升高”,不过,也有人说了,你如果觉着他的哪个言论不对,大可与其辩论,在公开场合打一个老人算是什么事?

其实,在动手之前,黄海清想过这么做,但后来证明此路不通。

阎崇年:跟我辩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就在2007年的5月份,黄海清还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参加了阎崇年的一个讲座活动。

在读者提问环节,黄海清连发三问:①历代农民起义,均以平等、均富为口号,为何清朝的旗号变成了“反清复明”?②“康乾盛世”的这些皇帝,均公开表示过自己不是中国人,对此您作何理解?③清末慈禧曾说过“保清不保中国”,您有什么看法?

可能他在现场提问时也没有好声好气,当天,阎崇年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站起身,神情有些不悦,搪塞道:“这并非学术问题,如果你感兴趣,咱们散会后可以辩论3小时。”

这可能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但黄海清真的等了一个多钟头,其他人都离开后,工作人员才告知他:“阎老师很忙,先走了。”

不仅如此,后来,阎崇年公开说,要与他辩论学术观点需满足三个条件:①必须是清史专业②要在清史方面有学术著作,二月河的那种历史小说不算③必须参加过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些条件,不可谓不苛刻。黄海清认为阎崇年用它彻底阻断了与民间草根交流的可能性,是在实行“话语霸权”。

“阎崇年根本不是一个想要交流的人”黄海清后来接受采访说,“《百家讲坛》就是讲给普通人听的,他放下身段在这讲学卖书,公众质疑时,又拿学术资历吓唬人。”

于是,长期的不满最终爆发为无锡新华书店的那两巴掌。

事发后各界的反应

应该说,阎崇年老师在个人修养方面还是很好的,挨了一记耳光,他有些错愕,但还是完成了后续的签售任务。

几天后,他还出席了在地坛举行的北京图书节,铿锵有力地向大家问好,并给在场观众鞠了三个躬。

那天,会场上戒备森严,临时来了很多戴钢盔的保安维持秩序。原因大家都懂,不能让那种袭击来第二次了。

黄海清这边,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被拘留15天,并处以1000元罚款。这已是治安管理中的顶格处罚了,阎崇年面对媒体时,曾声称希望对这个年轻人从轻发落。但黄海清怀疑,他对警方表达了相反的态度,否则,自己的处罚不会这么重。

掌掴事件发生后,立刻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反对黄海清的人有很多,人们认为他这是在实行“学术暴力”,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就大打出手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对来说,也存在比较缓和的声音。如学者易中天,他就公开表示,想让大家“谅解阎崇年”。并且说:“学术上有不同观点,这很正常,但也要分析具体情况,有的看似是学术争论,其实只是在抬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阎崇年设立交流条件的行为,易中天也评价道:阎老毕竟70多岁高龄了,他对面的是全国观众,如果不设立一个条件,怎么可能一对一地跟这么多人探讨问题呢?这个门槛合不合适另当别论,但它是应该存在的。

但另一方面,网上还存在着大量力挺黄海清的声音。

部分网友说,他是一位“真汉子”,如果我当时在场,不会直接动手,但可能会吐阎崇年一口。

对此,人民网在当年曾做过民意参数图片)调查,最终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都觉着阎崇年该打,对他表示支持的只占4.8%。

看来,在黄海清动手前,很多人已经“摩拳擦掌”了。

网上流传的“阎崇年语录”是真的吗?

此次事件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资讯大多真假难辨,网上流传的这些话,阎崇年不一定说过,也有可能是张冠李戴的谣言。若是如此,那阎崇年就太冤枉了。

因此,当年有一档电视节目专门采访了阎崇年老先生,在主持人问及该问题时,阎崇年显得有些激动。

“捏造,完全的捏造,彻头彻尾的捏造!”

他解释道:“我说剃发易服是清初的六大弊政之一,网上所谓阎崇年认为剃发易服促进了文化融合,完全是捏造的。”

对于给吴三桂翻案的话题,阎崇年回答:“我绝无此言,如果有人这么说,你提出来,我在哪本书上,第几页讲的。”

而文字狱的问题,他也表明了态度,阎老拿出了自己的书籍给记者看,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清朝的文字狱,消磨了汉族的民族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值得深思。”

在被问及平时是否上网时,阎崇年也直言:“我不上网,而且也从来没开过博客。我主要是做研究工作,在寒窗里读大量的文献,没有时间关心网上这些事情。”

这似乎是一起彻头彻尾的“乌龙事件”。

为了消弭误解,记者将书中内容打印出来,与网上的争议观点做了对比,他们将这份材料交给了黄海清的弟弟黄海苇。

黄海苇有些诧异,问道:“你这材料上的内容是他书里面的吗?”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黄海苇还是不肯相信,他也提供了自己搜集到的“阎崇年言论截图”,但对于饱受争议的语录内容,却没有提供书籍和影像上的一手资料。

那么,网上流传的语录,真的全是捏造吗?

也不尽然,此事发生多年后,黄海清并不后悔,还写了《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一文,将旧事重提。

其中,他举了一个例子。阎崇年谈到皇太极5次带兵出征,劫掠“人牲97万头”。在论及这是喜剧还是悲剧时,他说,这对清政权来说是喜剧,但是对中原百姓来说是悲剧。“历史的多维发展的,很难说悲或者喜。”

这番言论就可以找到原始出处,那是阎崇年在2006年接受深圳晶报采访时说的话。

而黄海清对此特别反感,他认为阎是站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角度说话,美化暴行,并且将人与家畜算在一起计数,“突破了道德底线”。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世上的是是非非,总是难以论定……

往事已矣,十几年前的很多影像资料也并没有保存,对于这段“公案”,恐怕难有一个确切结果了。如今,它似乎已成为互联网上“明粉”与“清粉”互相撕扯,表明立场的工具,真相也变得没那么重要。

毕竟,全面了解一个人,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也许,阎崇年错就错在讲了《明亡清兴60年》这段历史,他当年接受媒体采访,也说过:“清朝兴起的时候,必然是积极因素多,明朝衰亡时,必然消极因素多。我是在这个基础上讲解历史,并非想要赞扬清朝贬斥明朝。”

但这种将自己完全抽身出来,以纯粹第三者的角度旁观历史的做法,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也许是严谨而客观的。但作为历史讲述人,他就不太合格,引起听众的不适与误解似乎也是必然。

很多时候,说者就算无心,也难免听者有意。

那么对于阎崇年的这段经历,屏幕前的大家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