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古寨堡

李道平 文 /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挹城位于汉滨区吉河口毛家寨之巅

安康地处陕、川、鄂三省接壤地带,万山耸立,河谷纵横,自古战乱频仍,尤其明清至民国时期,匪患不断,官绅民众纷纷依山筑寨,扼守自保,至今犹能见到很多当年的寨堡遗存。

修筑寨堡是抵御外侵最为有效的措施。安康筑寨御敌的历史悠久,早在东晋太元四年(379),太守吉挹在郡城西南魏山(现吉河口毛家寨)之巅筑垒阻敌,其地遂名为称“吉挹故垒”、“吉挹城”。

明清时期,安康修筑寨堡盛行,曾出现三次高潮,一是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陕南一带是重灾区,民众逃往深山,筑寨辟难自保。

清道光版《紫阳县志》载:“明季国初,邑境当川楚流寇之要冲,民众筑寨自固。”二是清嘉庆元年川、陕、鄂白莲教起义爆发,陕南各府县相继卷入战乱之中,朝廷为了镇压白莲教,令各地建立武装,修筑寨堡,推行“坚壁清野”政策。

清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说:“自塞堡之议行,民尽倚险结寨,平原之中亦挖壕作堡,牲畜粮米尽皆收藏其中。探有贼信,民归寨堡,凭险拒守。”

《旬阳县志》记载;“嘉庆初,教匪(白莲教起义军)扰境,知县严如熤因此地当贼冲,在汉江北岸捐修石堡一座。”据有关史料记述,严如熤在修蜀河石堡的同时,还在鄂、陕交界处修建了“仙河十七寨”,击毙楚北教匪二千余人,斩义军头目王祥、方孝德。致使群盗惮如熤威名,相戒勿入境。三是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和太平天国起义。各地官府、乡绅带领民众对原有的诸多寨堡进行修复加固,同时还新增修寨堡,组建民团。

《岚皋县志》载:“长春寨,位于长春乡境内,与红岩寨毗邻,四面险峻。清咸丰元年(1851),由邑绅曹公厚、陈公和同筑,砌石为城,垣墉坚固,厚八尺,高三丈。同治时,太平军过境围寨二十余日。”

汉阴县蒲溪镇天星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镇平县上竹镇中心寨(镇平县文管所提供)

紫阳县毛坝镇观音寨(紫阳县文管所提供)

旬阳县甘溪镇骡马寨(旬阳县文管所提供)

修筑山寨选址很重要,涉及到防御、储备、生存等多重因素。既要有易守难攻的陡峭山势,又要有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一些大型山寨内房舍、水源、耕地、防御设施、逃生暗道等一应俱全,形成一道完整的生存、防御体系。探有匪寇来袭,人们将牲畜、粮食及重要物品转送到寨内,男女老幼可较长时间的据寨扼守。

寨墙砌筑用料就地取材,沿山势环绕垒石而成。寨墙高矮不等,据山崖险要程度而定,矮则3~5米,高则10余米。墙厚1.5~3米,上面可行人,有的还砌有垛墙、射孔等。寨内除配备刀、枪、箭等兵器外,还囤积大量石块、圆木,待敌方进攻时滚木擂石,打击来犯者。

寨内面积有大有小,小者数百平方,可容纳百余人。大则数公里,可容数百人。山寨的名称常以山势形象、地理环境、吉祥词语、地名、人名等命名,如:狮子寨、牛头寨、马鞍寨、云雾寨、松林寨、水围寨、中心寨、万福寨、太平寨、天佑寨、尖山寨、杨家山寨、陶家山寨、观音寨、刘秀寨、彭大王寨等。

安康是陕南修筑寨堡最多的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述,山寨的分布基本上是一山一寨,也有一山多寨。依据山势分前寨、中寨、后寨,或以主寨周围东西南北设寨,寨与寨之间有甬道相通,形成连环寨格局。还有大寨套小寨的“寨中寨”。有的寨中还建有庙宇,供奉神灵,以求庇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星寨寨顶现状

观音寨位于孤峰之巅(紫阳县文管所提供)

骡马寨筑在悬崖峭壁之上(旬阳县文管所提供)

骡马寨寨墙(旬阳县文管所提供)

清代,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多省移民迁入陕南,分散居住在秦巴深山老林之间。饥荒灾害与山大人稀的环境滋生匪患频发,一些大户人家是兵匪侵袭的主要目标。居住在浅山、平川地带的地主、豪绅为了抵御外侵,保护家人生命和财产安全,不惜重金,在庄园周围垒石筑城,雇用家丁,装备兵器,扼守自卫。人们称这类防御性建筑为“堡”,如:汉阴县旋涡镇冯家堡子,涧池镇张家堡子,汉阳镇致祥堡(林家堡子)。宁陕县四亩地镇平康堡,龙王镇柳家堡子等。此类建筑,内有富丽堂皇的宅院,外有森严壁垒的城墙。墙体多为青石垒砌,也有土筑,墙高5~10米,厚2~4米,外墙体规整、严实、陡峭,不易攀爬。堡门上有箭楼,墙上有垛墙及射孔,有的还有逃生暗道等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音寨森严壁垒的寨堡(紫阳县文管所提供)

旬阳县蜀河石堡遗址(旬阳县文管所提供)

旬阳县蜀河石堡石墙遗存(旬阳县文管所提供)

汉阴县旋涡镇冯家堡子

在没有远程杀伤武器的古代,寨堡成为影响敌对双方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寨堡作为自保御敌工事设施,本身并无敌我立场,功能利用是具有双向性的,为占据者所用,既能御寇也可资敌。官绅、民众可依托寨堡躲避战乱,扼守御寇。匪寇及山寨武装也可踞寨为巢,对抗官府,祸害百姓。

《岚皋县志》记载:“葵花寨,位于漳河乡境内,清中期,襄阳教军三十六路都先锋五营总副张世虎,据寨抗清。”在《岚皋县志•军事志》中还记载了光头山、黄柏棚之战,详细阐述了教匪据险抗清,清军围寨清剿的全过程。

民国元年,安康恒口铺发生了尖山寨事件。一部分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的人,对抗民国政府剪辫令,与政府官员发生冲突,并打死三名团总局局丁。以杨文汉为首,纠集数村乡民三百余人占领尖山寨,与民团总局抗衡。官府几度调兵围剿,伤亡惨重,屡攻不克。杨文汉的势力日益壮大,安康、汉阴、紫阳三县接壤地的乡民纷纷上寨设卡据守,恒口周围十余个山寨均被占据,号称十万之众。杨文汉率部日夜赶制火枪土炮,准备以放火为暗号,以红布为符号,以砍柴(柴知事)、煎鱼(余标统)为口令,进行围城暴动。柴知事、余标统惊恐万状,电请西安、汉中增援。尖山寨虽然山崖险要,但因粮弹不继,杨文汉等头目乘夜弃寨而逃被抓获,就地正法。

民国期间,一些山寨被地主、豪绅武装盘踞,称霸一方,并与红色政权和人民军队对抗。《岚皋县志》记载:“铁佛寨,位于铁佛境内,地主刘永功、商战山、周保三曾聚集五十余人守寨,并建厂造枪,与许勋安抗日爱国志士组织对抗。”“兴隆寨,位于官园,芙蓉间,民国中期,恶霸地主、官园民众自卫大队长苏隆道盘踞此寨,企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顽抗,岚皋解放时被迫解除武装。”在安康解放前夕,地方反动势力踞寨对抗的实例甚多,各县史志均有记载。

清至民国期间,安康修筑寨堡数以百计,这些寨堡既是民众避难御敌的堡垒,也是匪盗层出的土壤和反动武装的窝巢,导致陕南一带匪患接连不断,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新中国建立后,推翻了旧制度,清剿了一切黑恶势力,寨堡结束了使命,闲置荒废,多数寨堡历经风雨摧残和人为破坏,现已无迹可寻。幸存的一部分寨堡虽然断壁残垣,但总体格局基本完好,记录着旧时狼烟四起,昼惊夜恐,民无宁日的真实情景。

寨堡是陕南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它见证了数百年来安康的社会变迁,成为安康山川独秀的历史景观。许多寨堡已被公布为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老刘说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