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宏光MINIEV参数图片),2020年7月上市,当年销量便突破10万辆。2021年再接再厉,年销量超过42万辆,名副其实的中国新能源“扛把子”。车与人一样,红了就是非多。最一年时间,市场上涌入了数十款宏光MINIEV的模仿者,比如奔奔E-Star国民版、雷丁芒果朋克美美等。目前还没有诞生第二个宏光MINIEV,但也的确有车型成为了细分市场上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有一个问题,宏光MINIEV这类低端A00级电动车,不太容易赚钱。

日本电视台曾邀请一名教授,拆解五菱宏光MINIEV,探寻它盈利的秘密。日本人拆的是3.88万元的次顶配车型,发现宏光MINIEV“简化”了零部件,逆变器等并非车规级别商品,而是采用了国产普通商用产品。另外还使用了“模块化”思路,把零部件以一种易于更换的方式组装在一起。这套独特的创新造车方式,让宏光MINIEV具备极致成本优势。

最后计算各项零部件成本,加在一起总计约2.69万元。也就是说,五菱宏光MINIEV次顶配车型,利润还是有1.19万人民币,但这仅是理论上的数值。如果算上人工、营销和运输等费用,实际单车到手利润恐怕所剩无几。上汽通用高管曾谈到宏光MINI EV问题,表示五菱最先考虑的是产品能不能被用户接受,抓住用户真正的出行痛点才是第一位。至于如何盈利,他表示靠规模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产品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有效摊薄成本实现盈利。五菱宏光MINIEV累计销量已突破55万辆,靠着规模效益还是能赚到钱。至于多少,无从查知,但想必不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宏光MINIEV的模仿者们,大多数年销量只有人家的零头,很难说已经实现了规模效益。而且厂商渠道资源及制造水平,也多半无法达到五菱水准。

既然无利可图,那些厂商为何又要咬牙入局呢?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光明,不能够让五菱宏光MINIEV一家独大。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93.98 万辆,占据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达45%。中国新能源市场不仅体量大,增速也十分喜人:2021年销量同比大增156.7%,零售渗透率则涨幅155.17%至14.8%。

2021年每销售7辆车中,便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惊人表现让外界十分看好2022年中国新能源市场。乘联会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50万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达到25%。中国新能源市场潜力无限,而微型电动车又是重要的角色之一(2021年总销量78.37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整体销量的26.66%),为了抢占未来市场,各家厂商也只能硬着头皮咬牙入市。

另一方面,生产微型电动车还有一个潜在的收益——赚新能源积分。按照国家双积分政策规定,中国汽车厂商必须积分为正数。以前售卖燃油车产生的负积分,改负归正只有两种方式:购买其他厂商积分,销售新能源车挣积分。前者算是应急手段,毕竟目前一分约3000元,积分转正恐怕得花数亿元。后者倒是常规操作,但随着双积分政策的逐渐收紧,留给积分为负的厂商的时间不多了。A00级车型制造难度小,售价低廉容易走量,更易快速帮助厂商实现积分转正。

但上述两方面,未必最重要。活下去,或许才是某些厂商造A00级电车的夙愿。

一些厂商想借新能源赛道完成“弯道超车”,于是直接冲向中高端市场,势要造出颠覆型智能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弱、底蕴浅,相关人才也十分短缺,而且造车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折腾好几年,最终不了了之的车企,数不胜数,拜腾便是血淋淋的失败案例。事实上,在市场站稳脚跟的新能源车企,日子过得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好。国产高端代表蔚来,就在前段时间被迫完成第二次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中高端车型搞不定,一些厂商只有投向低端车型,复刻五菱宏光MINIEV无疑是最佳选择:一是车型技术门槛不高,照猫画虎不是难事;二是已有鲜活的成功案例,融资演讲时更易打动投资人。目前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A00级电车厂商,有不少就是靠“成为第二个宏光MINIEV”的PPT起死回生的。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欢迎厂商积极入市,毕竟竞争越大,车子品质才可能越好。可话又说回来,这些主打低端电动小车的厂商,想要蓬勃发展不太容易。A00级电车市场潜力再大,体量天花板始终是比其他级别车型市场小,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厂商盈利空间微乎其微。五菱已经开始向上探索,推出了KIWIEV、NanoEV等多款新能源车。结果价格小小上提,市场难有大作为,单月销量不及宏光MINIEV零头。

厂商一旦扎根于低端市场,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低端品牌认知,再想向上突破难如登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没有能跟“BBA”抗衡的自主高端品牌。总而言之,微型电车市场值得厂商入局深耕,不过估计很难再出现一个五菱宏光MINIEV了。至于它们未来发展如何,看自己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