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既是一种个体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认同是社会成员寻求历史和现实存在证明的过程,是社会共识达成的路径。价值认同的提出,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层面的倡导,更是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在价值层面做出的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当前社会价值认同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供给,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提供了基本的参照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广泛认同,同时,基于大学生中存在的多样化价值取向也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等为大学生价值观认同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机制来看,大学生群体的现实需要、利益诉求,有效的教化连同社会参照、群体模仿共同构成了连接大学生群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介,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成价值观认同感的动力源。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包含了认知、情感、理解、意志、信念等环节,表现出情感性、群体性、差异性及发展性等特点。从价值旨归的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该群体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践行,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社会思想合力,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确立社会角色,实现社会化和全面自由发展。就当前价值观教育现状来看,其在调动学生价值探寻兴趣、激发学生价值情感、促成学生价值本质追问方面的作用和功效有待继续深入发挥。因此,认清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应对思路,廓清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视野、维度及定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南京财经大学机关党委书记、党校办副主任、教育管理副研究员郝园园出版的著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选取部分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初步梳理。从认知、情感、意志、践行四个维度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环境、教育、心理三个层面,对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该著作立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从学校作为育人主体的视角出发,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堂教学、大学文化、公共交往实践中。通过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支持体系,使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形成完整的价值观逻辑结构;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涵养中生发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情感;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务参与、社团交往、社区服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生活实际相关联,实现从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到价值认同、价值实践的转化。

作者有着十余年的一线学生工作经历,对于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生活世界较为了解,因此,选取的研究切入点也十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一方面,研究注重尊重客观实际,结合对大学生认同心理机制的思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展开实证调研,从认知、情感、意志、践行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分析,为开展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有效参考。一方面,著作呈现出来的内容和表述,以一种平等、尊重、理解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对于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确立、价值实践的展开,有了脉络性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作者经由实践感知、提炼、总结的观点建议,使读者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大学文化和学生交往实践,有了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和感悟。

通篇读来,能感受到作者对做好青年学生价值引领工作的一片热忱和深入思考。总体来看,该研究成果既具有学理性,论证严谨;也不乏实操性,贴近实际。虽然著作出版至今已有三年时间,期间也有新的成果不断问世,但是著作的研究视角仍显新颖独到,著作中的不少观点及论述,至今仍具一定的参考及借鉴价值。

徐志国(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王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