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丁元英说过一句话:“言语道断,一说就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就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具体这个真理是什么?丁元英说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因为能被说出来的真理,一定是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禅宗说的“禅不可说,不能说”,其实都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真理不能言说?

这是个十分烧脑的问题,但既然诸位看官能打开这个问题,就说明您对哲学有着一定的认识和探索欲。为了不辜负您,达文将试着用通俗的语言将它讲清楚。

为什么真理不能言说?因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符号,而符号作为一种我们人类用来探索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工具,是无法帮助我们抵达真理的。

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结构理论来理解

索绪尔把符号区分为“所指”“能指”两个部分。

“所指”,指的是一个概念。比如我一说西瓜,你脑子里马上就有了西瓜这个概念,它是你把你见过的、吃过的所有苹果进行抽象的一个集合。

“能指”,它指的是一个符号的物质部分。比如,咱们说“西瓜”的时候,声带所发出的“西瓜”这两个字的发音,或者是咱们用笔写“西瓜”这两个字时,产生的文字笔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索绪尔之所以把符号区分为所指和能指,就是为了让咱们了解符号的内部结构时更方便,就像切开一个西瓜让咱们看到里面的瓤。

虽然咱们现在将符号的结构拆分成了“能指”和“所指”,但实际运用符号的时候,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的。

用索绪尔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所指的能指没有意义,而没有能指的所指则无法想象”。

没有所指的能指没有意义,就像让一个一岁的婴儿手上沾满墨水在纸上随便画的画,或者是孩子随意的敲打声音。

而“没有能指的所指”之所以无法想象,是因为任何的概念,必须要承载于可以被感官感知的物质形态之上,也就是声音和文字。

只有,咱们都见过西瓜,也吃过西瓜,咱们才能一起聊西瓜。因为咱们都知道西瓜是一种水果,圆圆的,皮不能吃,里面的瓜瓤甜甜的。这是因为,咱们在对西瓜的认知上具有共性。只有有这个共性,才能聊西瓜。

但是,问题来了:

在我们把自己过往对西瓜的经验转化为一个符号的过程中,就必然要进行简化和抽象。那么,不论我们是写下“西瓜”,还是说出“西瓜”这两个字的时候,这个“西瓜”的符号,和咱们经验过的那个西瓜,都是有差异的。

更糟糕的是,不同的人对西瓜的经验,也是各不相同。那么,两个人聊“西瓜”的时候,虽然“能指”是一样的,但是“所指”却是有差异的。

如此一来,虽然两个人坐在一起聊的是“西瓜”,但是我只见过、吃过“麒麟”,你只见过、吃过“黑美人”,咱俩要想把“西瓜”聊下去,就必须要接受来自彼此的“污染”。

这导致了西瓜这个概念在传播过程中,含义不断增加,边界也是不断地变模糊。

什么意思,本来我的“西瓜”(麒麟)是圆圆的,但你的“西瓜”(黑美人)是椭圆的。咱俩聊完,我就得将的“西瓜”概念迭代为有圆的也有椭圆的。

这就像冈奎莱姆所说的:“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是不断抽象、不断增加其合理性的过程,而是对其构成和有效范围的阐释多元化的过程。”

人类自从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这些符号后,就开始对自然界中我们所有能感知到的事物,逐个地进行了命名。

每一次命名,其实都是我们对事物的简化和抽象。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失真。

更糟糕的是,符号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含义越来越丰富、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结局。

符号永远无法完全描述我们真实的经验,经验与符号永远存在差异,就是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既然符号无法完全描述我们的经验,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又如何能够将真理说明白呢?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道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未删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