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马自达就紧跟当时的社会潮流开始做Microbus,他们的产品有着前卫的造型,性能也不错,所以还挺受欢迎的。

日本Micro Bus(为了阅读方便,下文简称小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很多车厂都会推出一些特装车,他们多是在小型卡车的底盘上装一个“大盒子”,以满足载人需求。上图这款诞生在1956年,基于Route卡车打造的Route Bus,被视为后来考斯特的始祖,也是早年小巴的代表作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自达在1959年以D1500卡车为基础做出了首款小巴,一直到1965年,他们推出了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小巴Light Bus,其前卫的外观由川崎航空机工业打造而成。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市面上的Microbus虽然仍与卡车共用很多零件,但已逐渐发展出专用底盘了,另外,针对Microbus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完善。

一直到1972年,马自达推出了他们的新型号小巴Parkway,基于这款车型,马自达做了一个没有违背祖宗的决定——塞一个转子发动机进去,变成了我们今天的主角,Parkway Rotary 26(名字有点长,下文就叫26好了)。

马自达Parkway Rotary 26,的意思是可以坐26人,但其实Parkway Rotary 26还有一款只可以坐 13人的Super D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转子塞到小巴里面并不是拍拍脑门就冲的决定,早在1971年,他们便把转子塞到Light Bus里,研发出了一台试验车,交给广岛县厅使用。

看这个名字你可能也知道,相对于普通的Parkway,这台车的最大特点就是那个转子发动机。这个13B-AP(anti-pollution)源自同期的Luce/Cosmo AP,变速箱来源于中型卡车Titan,不过从5波变成了4波,齿比自然也有所调整了。

(不懂就问,排气旁边那个管是什么东西)

13B-AP安装在驾驶席附近。发动机与4MT之间有一个被称作“扭矩滑动”的液力耦合器,以改善低转速时抖动、失速熄火的问题,但它并没有AT的变矩器般将扭矩放大的功能。因此作为一台4MT车,26却给了你一个P挡。虽然你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开上这台车,但还是请您记住,停好车拔钥匙前一定要入P挡,不然它的警报器会一直搁这叫叫叫。

RE公害对策车

上图的RE公害对策车(或者称作AP车)到底是个啥呢?60-7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一些国家/地区甚至开始实施严苛法例限制排放,譬如马斯基法。各家车厂对此绞尽脑汁,这当中也包括马自达。为此他们开发出了 rotary engine anti-pollution system(简称REAPS),用于减少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的排放。广泛安装在出口到美国的转子车当中,也有一部分面向日本销售的车型安装有REAPS,26也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下侧便是REAPS

REAPS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热反应器,将废气再燃烧。至于氮氧化物怎么处理?因为转子发动机本身的燃烧温度低于传统往复式发动机,所以排放中的氮氧化物相对更小,同时马自达会控制REAPS的温度,防止再燃烧时温度过高生成额外的氮氧化物。这个装置的缺点其实也很明显,将废气再燃烧,意味着它需要额外的混合气,导致油耗更加高……最终REAPS发展了5代,工程师基本都是为了优化燃油经济性在做工作了。

方型的排气管,是AP车的一个特征

既然都装了13B,那么一切的不合理都可以用“转子”的方式去解释。654ccX2,输出135hp,179Nm的扭矩到4000rpm才全部派发,表底8000rpm。虽然转子发动机以运转顺滑以及低噪音著称,但其天生发动机制动力比较弱,又没有柴油发动机那种排气制动,想想你载着二十多条鲜活生命下连环夺命坡……

不说了,司机听到都要硬了(拳头)。

除了这些东西,26还有一个非常烦人的问题:油耗。虽然羊没有查到具体的官方油耗数据,但毕竟是个转子发动机,在26活跃的期间刚好又是石油危机…

带有两个供油口的油箱,容量为70L

不仅如此,当年马自达还推出过附带空调的26。彼时的大型车(譬如一些路线巴士)车载空调大多需要一个副发动机供能,马自达就给26弄来了一副代号PB的发动机,安置在车体后方。作为代价,26的载客人数减少4个(13座版不受影响),车体后方也采用了与同期Bongo一致的设计。

大概是这么个感觉

为了旅途的一时凉快,这台车不得不额外负载超过300kg的空调相关设施,参考相关数据,坐满22人的空调版本26,总质量将达到4420kg…

常规汽油车/柴油车

毕竟消费者的脑瓜子还是比较正常的,所以最终,Parkway Rotary 生产到1977年,只做了44台。自此之后,马自达再也没(不)有(敢)将转子放到Parkway以及它的后代上了。

第二代(1982-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