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拜新闻报道有李女士投诉反映,她小孩玩游戏向某平台充值超过万元,想要全额退款。平台只同意退回9700元。

原来,李女士在2021年10月接到某平台客服电话,才知道自己的熊孩子玩游戏还充值。一查记录,原来熊孩子从2018年就开始充值玩游戏。

平台调查后发现,充值的一共有三个账号,其中两个账号实名均为成年人:其一是孩子表哥的实名账号,还有一个账号在去年3月份更改实名为孩子本人信息(更改前为孩子表哥实名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简直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大人自己充值,还是熊孩子背着大人偷偷充值,还是熊孩子在大人默许下充值?

真是游戏“罗生门”事件! 虽然李女士没有直接证据,但平台也出于对用户的信任和关怀,还是退回大部分金额,退了9700元。对于这事,也有网友提出这钱不应该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针对这种情况,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这锅应该谁背?游戏防沉迷主体责任到底应该是谁,家长还是游戏厂商?

据报道,从游戏新政以来,各大游戏厂商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防沉迷措施。“未成年人模式”“人脸识别”“家长关爱平台”等等,完全是一副要把未成年人赶出游戏的架势。

在国家政策及企业措施的合力下,效果也非常显著。大数据显示,熊孩子网游时间花费双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数据显示,腾讯在寒假期间,平均每天有792万个实名认证的未成年人游戏账号被拦截,登录环节有约74.17%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支付环节有约77%的账号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第三方机构伽马数据的《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830新政落地后,未成年人网络娱乐行为中,电子游戏的占比已经降至第五,仅有不足三成用户;有四成家长显著感知孩子游戏时间变短,85.8%的未成年人曾被防沉迷限制。

这说明,各企业已经在尽力担负起自己的企业及社会责任,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

但游戏防沉迷防线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是家长。近日,南都千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五成的家长认为家长自己应承担防沉迷主体责任。

其实大家都清楚,家长有没有负担起自己的责任,是游戏防沉迷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丁元竹认为,家长是未成年人教育第一责任人。他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游戏行业的人脸识别统一标准;针对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账号熬夜玩游戏的行为,建立全天巡航逻辑。

他还建议,针对一些未成年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因失责行为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由此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与家庭经济问题的,情节严重的建议列入相关失信名单,并追究相关民事责任,限时纠正其违法行为。

对于这样的建议,网上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但大家保持一致的是,对于未成年人,家长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与教育,才是游戏防沉迷的关键。游戏防沉迷是一件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靠游戏厂商在网上“抓孩子“,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