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栏目报道了一则新闻。杭州的张阿姨发现微信钱包的余额严重缩水,“怀疑”目标锁定在8岁大的孙子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张阿姨家里最近添了小孙女。她忙于照看小的,没空照看孙子。没想到,孙子拿了她的手机玩起了游戏,还买游戏皮肤之类的,充值了几千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张阿姨的手机是有密码的。孙子怎么会知道密码呢?

原来,张阿姨为了防止自己忘记,手机密码设置成孙子的生日。孙子登录手机后,在支付环节还把支付密码给修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顿操作下来,张阿姨手机里的钱,孙子花起来就犹如取“囊中之物”,直到“东窗事发”被大人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不只有些老人“管”不住孩子,有些家长同样“管”不住。

澎湃新闻近期报道了一则新闻,福建厦门的李女士反映,她的孩子在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共充值游戏13000多元,查询过程中,她发现孩子还在事后删除了手机短信通知和微信账单明细。

游戏公司核查发现,李女士所反馈的案例涉及三个账号,其中两个账号实名均为成年人,系孩子表哥实名信息,一个账号在去年3月份更改实名为孩子本人信息(更改前为孩子表哥实名信息)。

无独有偶,市民王先生同样发现10岁的小孩趁自己不注意时,偷偷在某款游戏中充值了近600元。游戏公司事后核查发现,该账号实名信息未成年人,且通过5次人脸识别验证,确系为成年人账号本人。

报道里说,最后游戏公司还是结合实际情况,给家长们退还了绝大部分的费用。

但其中有一个细节还是值得警醒,就是在这些案例中,家长不同程度的“缺位”,是造成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因素之一。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在830游戏防沉迷新政出台半年后,今年2月《南方都市报》推出了专题新闻报道,发出的近4000份问卷显示,未成年人的网游时间和花费,均双双下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南都教育联盟和民调中心收集了上千条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反馈,在针对游戏防沉迷的建议方面,受访学生和家长均提及家长要“多陪伴”“引导”“监督”“以身作则”,希望家长能多些亲子互动时间,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由此可见,家长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不要因为"忙、没空"等理由,疏忽了给孩子的陪伴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