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很火的话题被刷屏,就是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所说的,“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话题。

他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这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张兴海的说法不无道理,我个人也很支持,但是,当下只有嘴上支持也是不行的,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和很多人不想上班其实性质上是差不多的,需要很多系统的重构和个人收入、价值及认知的不断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过来人”不愿进工厂厂厂背后的心酸

前段时间,我乘坐一辆网约车的时候,偶然和司机聊上了职场的话题,网约车司机小王,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

他说自己是大专毕业,之前在一家本地大型民企做技术维护方面的工作,月薪4000多。后来家里人给他首付要他买房,他只需要自己还月供,本来他不想买,但又没有反驳的理由,毕竟自己以后结婚也需要房。

买房之后,小王才发现,自己每月的工资收入根本就不够用,经常需要找家里要钱,因为自己在单位虽然干了4年多时间,可工资基本上就没怎么变过,4年前他就月收入4000元,现在也差不多,浮动不超过500。

而且每天的工作非常忙,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周末只休息一天,忙的时候只能休半天,想找个副业增加收入都没时间和精力了,最后没办法,他被迫辞职开网约车,虽然也很辛苦,但收入至少能达到月入1万多。

从与小王的对话中,能感觉到其实他并不喜欢开车,但一想到房贷和以后的家庭压力,就开始陷入了迷茫,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我问他房贷供了多久了,他说两年了,还有28年。他已经做好了要在网约车上干很多年的准备!

小王还说,他开车这期间,也认识了不少像他这样的人,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因为企业效益下降,家庭开支入不敷出甚至中年下岗后,又没什么事可以做,家里每个月又必须要上万的收入才能撑下去,就只能来开网约车或者送外卖。

当时我沉默许久,或许并不是大家不想在公司或者工厂上班,而是,这份工资没法适应当下的高房贷、高教育费、高医疗费,不上班并不意味着不工作,只能哪里有钱多去哪里,根本顾不上思考其他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工厂为什么不能提供高工资?

其实,以前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和工厂,根本不是现在这种状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进工厂当工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那时候当工人真的很赚钱,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当工人。

我记得那个时候随便到深圳的一个工厂打工,一个月就能拿到五六百元,甚至1000多元的工资。这收入现在的月薪过万也比不上,你在深圳工厂打工一年,回老家就可以盖新房、买彩电,你的自尊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那个时候即使每天工作12小时,30天无休,照样一堆人涌进来应聘。绝对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而现如今的国内,虽然工厂也很多,但工人却不够了,大量的工厂开始抱怨招工难,这样的新闻每年都刷屏。

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还是工资太低了,国内很多公司和工厂都在做外包和代工,自身并没有特别高价值的产品,导致利润很薄,也就不能提供高工资。

你可以随便看看一些企业的招聘待遇,不少厂的底薪真的很低,不到3000元,唯一能多给的就是加班工资,差不多要你每天加班五六个小时,工资最多才有4000元。

这么算来加上原来的8小时,你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而且这还是要在旺季的时候,淡季时你自己想加班多赚钱还没这个机会。

就算有的公司和工厂承诺给你一个月保底4000块,但是是实行计件制,潜规则就是“不交社保”,熟练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眠不休才能拿到这么多工资,新人根本拿不到这么多。

与此同时,当一个外卖小哥,每个月拿到4000以上是非常轻松的,勤快的人甚至可以拿到一万以上的收入。

当外卖骑手,明显就好过去工厂当工人,至少当骑手不存在淡季还是旺季,毕竟民以食为天,人天天都得吃喝,所以当骑手一年到头都是旺季,收入相对也很稳定。

如果很多创业公司和工厂老板以前都很难招人,那外卖的出现,就更把他们逼得“九死一生”,人更难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些公司和厂,基本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去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只能用熟练工,必须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他们也不想把工厂搞成血汗工厂,但实在没办法,因为自己也是个血汗老板。

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人说“做实业、做制造业的是傻子”,后来,这里面的一些人就卖了厂房、机器、遣散工人,加入炒房大军了,进一步加剧了房价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

我国近些年谋求的产业升级转型,实际上就是要发展高科技工厂,淘汰掉这种低端工厂。

03 “螺丝钉”的本质,就是工作经验不值钱

很多年轻人,除了收入低而不愿意去工厂和一些企业外,另一个因素就是“螺丝钉”式的工作经验不值钱。

前几年山东高速收费站,有个大姐被迫下岗后找不到工作的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这事儿和在工厂打工实际上是一回事。

很多人应该都有和那个收费站大姐一样的感觉,就是自己工作多年,除了收获了年龄以外,其它什么都没变,如果从单位出来,同样会面临难找工作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很多企业会把每个工作岗位设计得高度模块化,通用化,每个人的工作技能都像螺丝钉,零部件一样的标准化,可以随时替换。

这套工厂化的标准模式,在不少民企、私企,甚至是500强公司里面都存在,这种岗位设计的好处就是,企业根本不怕哪一个员工跳槽,正所谓地球离了谁都转,而作为个人,每个人负责某一块很细很细的业务。

比如说像文章开头说的小王,他的岗位专门是负责企业车间设备维护,他只负责干这个,如果他今天走了,明天换一个人来做就行了。

不管你是工厂工人,车间技术员,甚至是一些写字楼的白领,其本质都一样,你的工作经验就只是为了适应企业这套体系而服务的,对你将来的创业,干别的,没有太大的帮助,一切都需要你重新学起。

但是,你在这个企业待久了,你会慢慢习惯这个企业的一切,等你想再出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难再适应别的公司了,企业离开你可以,而你却离不开他。

另外,有些大企业或小厂的品牌很大,你离开这个品牌的光环,你啥都不是,不管你做技术还是销售,企业的客户你根本带不走。你一旦离开了这个企业或者行业,客户根本不跟你,人家认的是企业和品牌,不是你个人,你最后不得不转行。

总之在大流水线的环境里,你就是一颗小螺丝钉,你能看到的东西实在太窄太有限,环境造就了你只能思考有限的事情,久而久之,你就和这个世界脱节,因此“螺丝钉”的本质,就是经验不值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从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我们必须不断向高端靠拢

德国作为一个在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的工业强国,几十年前就一直在积极推进“产-学-研”体系。现在德国工业已经成了质量过硬的代名词。

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现在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包括奔驰、宝马、西门子、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相信大家都知道,范围涉及机械、化工、电器、光学,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

在德国没人去炒房,一方面金融政策不支持,个人买房时的税负高,卖出时还要收资本利得税,何况本身租房也很方便,租房和买房的一样可以读附近公立学校。

另一方面,德国的产品品质好,工厂的产品利润高,有了利润就能多交税,改善社会福利,也不需要土地财政。

因此,大多数德国工人都可以安心做工人,他们做工人的收入不低,而且不需要为房子、教育去操心。

与德国类似的还有日本,日本的工人之所以流动性不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收入高,而且不会被轻易裁员,他们的就业合同都是受法律保护。

而且政府对工作时间的管制相当严格,只要有企业超出法定工作时间,企业负责人会被直接被送检察院,看看我一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所发的朋友圈就明白了。

这位定居日本的朋友,曾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基本上都是996,还经常熬夜,每个月到手工资却还不到1万元。

如果非得有人要准点下班,领导就会给你打很低的绩效,发很低的奖金,还会被团队孤立,理由就是这个人破坏“企业文化”,我相信这是目前大多数工人和公司员工所面临的困境。

而朋友去日本后,几乎同样的工作,工作时间几乎少一半多,月薪却翻了20倍,也就是能达到月入20万,数额差距如此之大,他感叹到周围大部分的人宁愿出国、加班去挣这个钱,不愿意的反而是公司。

对我们的企业来说,除了要不断趋向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才能带来高收入,还要切实行动起来,对恶意延长加班时间和不良企业文化的公司,予以实质性的惩罚。

只有手握最先进技术的人,才能拿到高收入;也只有能照顾到自身和家庭成长的人,才愿意长期待在工厂或企业中,与其共同发展。

目前低端制造业的增长已经到了天花板了,国家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转型高端制造业,我相信以后很多企业和工厂只需要配备少量的操作人员,整体生产力必然大幅提升。

那时候制造业转型,向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必然会出现大量高端职位,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像个机器人一样让自己一直呆在螺丝钉的岗位上。

而是应该对自己和下一代,不断地把教育投入和产业升级,慢慢走出低端工作岗位,把我们的未来培训成高薪的,手握尖端技术的研发人员。

同时还要废除“年轻就要996奋斗”的毒鸡汤,给我们的未来一个健康和好的职场环境,才能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欢迎关注@彪悍猫先生,财经作家,职业投资人,只写最接地气的逆袭干货,让你一路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