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

冰墩墩、只此青绿等文化热点

一次次引发青少年群体共情

扎根于传统韵味与东方美学的

文化创新表达

正让中国年轻人

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

这一现象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冰墩墩”和“雪容融”成爆款,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审美文化有自信。

2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

做好文博行业数字化,对当代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年轻人喜欢文物,文物才有生命力;年轻人掌握了中国古代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才会有生命力。

过去一年,精准把握青少年喜好的文化“流量密码”,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聚焦与回归。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的成都,又该怎样表达“世界”和“文化”?

共情

艺术作品与年轻群体

双向奔赴

成都2094万人口,14岁以下人口占比13.28%,15—59岁人口占比68.74%。

成都让数之不尽的年轻人向往。《财富》杂志将成都评为“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榜首城市”。数据告诉我们,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就抓住了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表达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作品与年轻群体的双向奔赴,是这个时代赋予的特征。” 域上和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新消费时代,年轻群体不仅仅是文艺作品最主力的消费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尽可能的吸引年轻观众应该是所有当代文艺作品的重要追求目标之一。”

在虎年春晚的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亮相。成都的知名文旅企业域上和美获得独家授权,负责打造《只此青绿》旅游演艺版,并于今年推进创编及落地运营,将此剧推向更加广阔的大众旅游市场。

“我们说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此青绿》的爆红,彰显着当代年轻人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极高的认可度和极强文化自豪感。同时,年轻群体的关注也为《只此青绿》赋予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邱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艺术家、大运火炬“蓉火”设计者许燎源认为,文明元素本身代表着过去,但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品是走向未来的,沉淀着当代文明对人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

在当下进行艺术表达,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

当代人要用传统元素的意象、创意来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抓住年轻的心。

融合

传统文化借壳

内容创新出海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提到,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

目前海外传播作品超过1万部,以起点国际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站点及App用户超过1亿。作品中蕴含的古建筑、节日、服饰、地域习俗等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也由此广泛传播。

据《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海外用户画像多为中青年。

四川作家爱潜水的乌贼作品《诡秘之主》作为网文出海现象级作品,入选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海外影响力榜;百香蜜的《抱歉我拿的是女主剧本》在海外阅读量1.25亿。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八角沃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利用“网文出海”翻译基地的优势,采用“内容定制+机器翻译+人工审校”的方式,帮助川籍网络作家的海量作品快速在海外平台上架。

“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成为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充沛的想象力、强烈的代入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价值观的普适性,具有春风化雨式的优势,使各国读者对中国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产生了兴趣。”阎晶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次元是内容创作的另一大阵地。

2021年,游戏《黑神话悟空》预告片震惊世界游戏圈,孙悟空、亢金龙、大足石刻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炮而红,充分说明二次元内容的巨大影响力。

2022年1月,“成都造”国漫《汉化日记》第三季进行了网络影视剧规划备案。

太阳神鸟、火锅、夜游锦江……众多天府文化元素在《汉化日记》前两季中频繁亮相,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汉化日记》的出品方艾尔平方公司CEO李姝洁说:“天府文化对于二次元内容创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创作灵感。”她表示,《汉化日记》通过天府文化符号的创新表达,打通了二次元与现实世界的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姝洁说:“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既有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养分,又有数字技术护航,给予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的机会。”

共振

技术推动天府文化的

时代表达

随着更多新兴技术的开发涌现,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掌上博物馆等概念出现在了大众视野。

2021年11月,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次推出的“数字文创产品”在支付宝平台仅50秒就一抢而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研究员魏学峰认为,在中国博物馆发展迅猛的今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尤为重要。

魏学峰说两会上他提了三项建议:“一是争取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建立国家层面的博物馆云展览的平台。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云展览的发展规划。三是扩大社会的参与。云展览包括5G,互联网,大数据,都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不是文博单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需要大家的参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副教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者高子棋认为:“成都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红色历史,通过挖掘成都本地的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打造寓教于乐的红色剧本杀,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成都的红色文化。

同时,红色剧本杀也应更多地贴合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断创新,结合VR、AR等新玩法。相信未来随着大量优秀作品涌现,红色剧本杀将会更加凸显启智、铸魂的育人作用。”

成都日报

记者 王嘉 段祯 卢星宇 实习记者 旺登泽姆 吴雅婷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鹃

制图 曾雪柔

图片 卢星宇、受访者 动图 孔维瑞

审核 张婷婷 庄伟伟 饶竹舟 单正华

监制 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