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的火,烧了没几年,就出现熄灭的征兆。

近日,媒体报道称,小电科技正在面临人事动荡,有可能裁员2000人,涉及多个部门。

尽管官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共享充电宝的确到了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家大业大的美团也在去年7月宣布抛弃共享充电宝自营点位,全线收缩,更别提其他中小玩家了。

这只曾被资本捧上天的“猪”,要跌落神坛了?

光鲜背后的痛苦

时间回到2017年,移动支付和智能手机的热潮,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无疑是其中最热门的。

共享充电宝领域,仅2017年4月,就有6笔融资,超过20家投资机构跟进,包括腾讯和蚂蚁金服等巨头,累计融资金额近3亿元。其他知名创投机构,如红杉、IDG、金沙江创投等也纷纷押注,站队迅速,竞争激烈,阵势快赶上“百团大战”。

在一众狂热的资本中,只有王思聪展现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是)的态度,发出经典言论“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王老板还是有一定先见之明的。

时隔5年,行业经历了过热、冷却、退出后,形成了寡头局面,排在前五的分别是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竹芒科技、来电和美团。

他们铺设的网点几乎覆盖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商超和店铺,用户人数从三千万增长至四亿,也算成绩斐然。

但曾被资本热捧的它们,明显后劲不足。上市的怪兽充电,截至目前,市值较IPO之初蒸发超百亿。根据其发布的财报,去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仅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备受期待的美团共享充电宝,被曝高管离职转岗,放弃自营点位,转由代理商运营。小电科技本想凭借上市脱困,结果折戟而归,至今还没有下文。

何以至此?

自去年开始,共享充电宝屡屡因涨价登上热搜。1分钟10块的离谱价格让消费者直呼“充不起”,但实际上企业有苦难言。

怪兽充电2021年第三季度净亏损7940万元。小电科技2018-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0.36亿元、1.37亿元和-1.04亿元。

一边涨价,一边亏损,是他们走不出的怪圈,但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一方面,大多数行业企业采用直营模式,即向商户支付入场费和分成。这样一来,商户拥有更高议价权,而企业为了争夺点位,不得不打价格战。高居不下的成本,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怪兽充电2020年营收28.09亿元,其中市场支出21.21亿元,占比高达75.5%,典型的“过路财神”。

另一方面,不断上涨的费用强化了用户的价格敏感度,甚至使其产生害怕上当的防卫心理,进而影响使用频率,造成恶性循环。

最后,随着用户增长见顶,点位覆盖范围增大,留给企业腾挪的空间急剧减少,相反内卷会更加严重。

出路在哪里?

改变现状,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出发。

共享充电宝市场的存在性毋庸置疑,但它的竞争逻辑不是技术比拼,也不是网络效应,而是资源的争夺。

现状是“狼多肉少”,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部分玩家“下桌”或企业合并。这样一来,企业在和商家议价过程中的主动权更高,也能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并降低入场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种方法则需要玩家达成一致协议,避免过度内卷,浪费资源。比如给商家的分成,按照统一五五分,不要恶意破坏规则。

毕竟如果大家都没有下线,那就算胜出,也胜之不武,而且是建立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基础上,最后谁也没好日子过。

总之,共享充电宝行业亟待建立新的规则和玩法,这也决定了它究竟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