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世间》中,郑娟第一次出场,十分惊艳。她坐在炕上,衣着单薄,手中穿着糖葫芦,满炕红红的山楂,映衬出她的妩媚娇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中的画面,忠实地还原了原著。原著对周秉昆第一次看到郑娟,就是这样描写的:

  • 炕上铺着几张报纸,报纸上堆着山楂,一个穿件红毛衣的二十一二岁的姑娘——不对,应该说是小媳妇——也不对,确切地说是小寡妇,坐在炕上,正用竹扦穿山楂。她那么做前,先用小刀将山楂一个个切开一道口子,挑出里边的核儿。她的毛衣很旧了,几处地方开了线。她没穿棉裤,只穿条旧的花布衬裤,也没穿袜子。

  • 秉昆进门后,小寡妇停止了正做着的事,极为吃惊地瞪着他。秉昆看出她还没洗脸没梳头,看出了她在一个陌生男子讶然的目光下的狼狈不堪,也看出了她内心里的羞臊。而他的惊讶是因为,自己没料到她还是一个美人。

之后,郑娟看到家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男人,突然有些慌乱。秉昆也十分尴尬,赶紧背过身去,郑娟急忙找了条裤子穿上。然后,秉昆说明来意,郑娟凶巴巴地把他轰出家门。郑母急忙追上秉昆,恳求他把钱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这些内容,电视剧都几乎严格按照原著的描写,进行了拍摄剪辑。然而,之后的一些内容,电视剧却并未拍出,那是一段对周秉昆的心理描写,写他初遇郑娟的感想。而他的感想,却难登大雅之堂,甚至遭人唾弃,因为,他在第一眼看到郑娟时,竟然有一种犯罪的冲动。

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

就在刚才,在郑娟家里,当他第一眼看到她时,内心里所产生的首先是一种狂野的简直难以克制的冲动,那就是扑到她家的炕上扑倒她的冲动。如果她顺从,那么他求之不得。如果她不顺从,那么他会打她,直至她不再反抗。

然后,原著中用大段的文字,对周秉昆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周秉昆去见郑娟时,并没有心存非分之想,只是带有一些同情,还带有一些好奇,想看一看涂志强的女人,这个被枪决的杀人犯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然而,在看到郑娟后,秉昆心中的同情和好奇,却突然出现的四种心理活动,被一扫而空。四种心理活动是:

1.郑娟太美,美得让人神魂颠倒;

2.郑娟衣衫不整,对秉昆产生了巨大的异性诱惑;

3.秉昆突然对涂志强产生了嫉妒心理,想不通他怎么能找到这么漂亮的女人;

4.秉昆认为郑娟是卑贱的,因为郑娟与涂志强结婚,现在成了被处决的杀人犯的小寡妇。而郑娟的这种卑贱,正好衬托出了他的高高在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以上四种心理活动,使秉昆心中竟然出现了一种罪恶的错觉,他认为:

须知她可是一个卑贱的女子,而自己是一个一向循规蹈矩的好青年啊!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看,那样的事果然发生了的话,也未尝不是她的幸运呢。

很多读者读到这里,感到无法忍受,甚至难以想象,充满着责任感、正义感的周秉昆,怎么会有如此龌龊肮脏的心理?这简直就是一个臭流氓!比骆士宾、冯化成还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我认为,这段描写,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因为,虽然这段描写充满着罪恶,但是它却有可能是真实的。对于一个尚未接触过女人、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来说,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美丽女人时,是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反应的。

探讨人性,是文学的创作方向之一。可是,人性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所以,文学展现着人性之中的善和美,也揭露着其中的恶与丑。

古往今来的很多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将人类的欲壑难填,残酷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犹如一面镜子,让人们揽镜自照,并进而反思反省,以此提高自己的修养。

因此,在《人世间》一书中,周秉昆发现了自己的龌龊心理,才能对此进行深刻反思,并由此感觉到发自内心的羞耻。

而且,他还进一步想到,他帮助郑娟一家,看上去是郑娟家十分可怜,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未尝不是对他的恩德,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并由此感觉到心中有类似块根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开始发芽生长,使他感觉到了一种忧伤。

在书中,并没有说那种类似块根的东西,是什么东西。我想,那恐怕就是周秉昆的悲天悯人之心,或者,是他的反躬自省之心。

也就是说,通过这件事,周秉昆得到了成长。而读者通过这段文字,或许也会反省自己以往的一些所思所想,陪着书中的周秉昆共同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人世间》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

因此,看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读一本好书,不只是得到了一种愉悦感,而且还会陶冶自己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