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书友在问:为何启功先生早年的书法,看起来笔法更丰富,感觉比晚年的还要好?

一些专家说:启功先生晚年的书法是人书俱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书法家其实早期的书法风格是在嬗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广泛的临帖,通过临帖学习前贤的书法。

就像海绵一样,这个时候是在拼命吸水的过程,所以会看到很多名家用笔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风格比较多变,因此用笔也感觉会比较丰富。

但是,一般到了晚年之后,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等于是把诸家之所学,融合在了一起。

清人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我们说字如其人,一个书家,书法风格的形成,就像人生一样。年轻的时候朝气蓬勃,锋芒外露,给人的感觉是很有性格。

那么,这一点反映在书法之上,也是装饰性用笔较多,会比较容易“献技”,因此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笔法比较丰富。

但是当慢慢地变老之后,褪去了年轻时候的火气,也打磨了性格上的棱角,经历的事情多了,很多事情也看得比较开了。

那么这个时候反映到书法上面,就像有些专家说的那样,给人的感觉是不激不厉,少了一些烟火气,用笔更趋于平淡。

就像宋代的大书法家苏轼,他的书法作品,最经典的是《黄州寒食帖》,此作是他中年时期,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候所作。

此作也是苏轼后期书法风格的转折点,此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从这件事情之后,苏轼的性格也在慢慢转变,不再像之前那样“冲动”,因此表现在书法之上,虽然说技法愈加成熟,但性格更加豁达,看得开了,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则是不温不火、不激不历,再难有第二个《寒食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是启功先生二十岁左右的题跋手稿作品,我们能看到的是很明显的唐楷的用笔,这主要是颜真卿《多宝塔》的风格,以及唐人写经小楷的风格。用笔横画较细,竖画较粗,撇捺伸展。

而上图这幅字,是启功先生三十多岁时的作品,已经能看到了明显的赵孟和董其昌的风格,但是离我们熟悉的“启体”还有一定的距离。

上图是启功先生临摹《张猛龙碑》作品,这个时候的临摹已经不再是对原帖的还原,而是有了自己的取舍,取法自己所需,取我所用。

这个时候字的体势还是比较扁阔的,还不是熟悉的“启体”那种“瘦长”的体势。在笔法上,提按的痕迹非常明显,圭角外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这幅作品是启功先生文革时期的作品,作品中已经看到了启功先生取法柳公权《玄秘塔》的痕迹,结体遒劲,笔法也很丰富。从风格上来说,已经接近了成熟期的“启体”风格。

书家一般快到晚年的时候,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这个时候书家要做的就是“取舍”,取自己所需,舍弃一些多余的东西。

上面这幅作品,是启功先生耄耋之年所书,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启体”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大多数用笔简化了很多,结字上也多了一些套路,少了很多装饰性用笔,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加趋于平淡。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名家的书法作品,晚年时期往往都是较为平淡的用笔。

这大概就是孙过庭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专家说的人书俱老吧。

其实,除了人书俱老的原因之外,还有些原因是很多网友所不知道的。到了晚年时候,因为曾担任书协主席的缘故,启功先生在书法圈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启功全集》中先生曾经提到过,晚年的20年期间,每天来求字造访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时候早上6点就有人搬着板凳来排队了。

还有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各种信件,启功先生又不喜别人带回复,因此真的是忙不过来。

启功先生本身又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与人写字从不收钱。不像现在的某著名贾姓作家,直接明码标价。

如果真的是定上一个很高的价格,估计能拦下很多的人。所以,有一个阶段,甚至先生不敢在家住,搬到了学校的招待所住。

而且,因为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较早,晚年自己一个人住,身体也不大好,期间有亲戚、学生来照顾一下。

所以,这个时候很多的应酬之作,确实也不像之前的那样。启功先生本来最喜欢的是绘画,但是因为文革时期的影响,后来就没怎么画了。

文革之后,又各种事务缠身,启功先生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幸亏大家都不知道他还会画画,不然大家又是求书,又是求画,估计早累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观其晚年的小楷作品,却又是另一种美感,例如《论书绝句百首》上面的小行书,真的是精致漂亮,因为这些是先生的手稿,写给自己的。

所以,学习启功先生的书法,不妨在这些小字上下一些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去学那些应酬作品。

特别是练习硬笔书法的朋友,启功的小字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结字非常的精致、、规范、俊美,还有古代文人的书卷气。

『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