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传下来的圣旨,很多都被收藏到博物馆让大家实地参观。圣旨的材料非常有讲究,一般都是上等的蚕丝制作成的。

圣旨有特别多的种类,每个朝代的圣旨都不一样。咱们在游览大型博物馆的时候,或多或少地都能看到圣旨展览。

今天咱们就讲一个,发生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却发现了一道圣旨。而且整个家族传承了好几代,在河北省临西县孙楼村有一位老农劳苦了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老农种了一辈子地,村里的街坊四邻都认为他很普通,并没有太多奇怪的地方。在老农病逝之前,专门把儿子叫到床前。对儿子讲了一个家族不为人知的秘密。

老农给儿子拿来了一道圣旨,圣旨是五色的。圣旨周边都有磨损印迹,打眼一看就知道这道圣旨,经过时间的洗礼。老农临终前叮咛儿子:“家里再穷,不能卖圣旨”。

大家都知道,圣旨是文物,值很高的价钱。老农病逝以后,圣旨就传到了儿子这里。然而家里有圣旨的事情,不知道从哪里传了出来。

当地的文物专家听说老农的儿子家里有一道圣旨,便主动来到老农家里,老农的儿子并不小气,主动拿出圣旨让专家观赏。

这道圣旨的材料是五彩提花锦缎,按照黄白、墨绿、杏黄、红黄等七色,分为七节,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

圣旨总长3.5米,宽0.31米。汉文使用的楷书,一共12行,148个汉字,满文共32行,最后的落款处,都印有0.13平方米的红色大印,大印由满汉两种文字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经过仔细研究以后,可以确定这就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按照清朝的惯例,嘉奖给“河南抚标都司佥书管右营游击事”孙维统的圣旨。

这道圣旨放在老农的儿子手里,让专家感到非常惋惜。怕这样的一份宝贵的文物在老农儿子手里会储存不好。便提议老农儿子,把文物上交国家。

老农的儿子只回答了两个字:“凭啥”?这两个字把专家给噎住了。过了一段时间,文物专家又去了老农儿子家里几趟,但是只能对圣旨拍照留念。

老农的儿子向文物专家表明了态度:“圣旨是不会交的,这是父亲传给我的,父亲告诉我,家里再穷,不能卖圣旨。然而作为人子,对于父亲遗留下的东西,自然会用心守护。即便是饿死,也不会变卖圣旨。

文物专家听完他的话以后,遗憾地摇摇头,纷纷表示真是可惜,对于这件事情,其实有太多纠结的地方,假如上交了,可能对于自己的父亲和祖宗未免有些说不过去。

假如不上交,可能不利于文物专家对历史的研究,对于这道圣旨的归属,还得看这位老农的儿子,别人都无法左右他的想法。大家认为圣旨到底该不该上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