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有一个朋友过得有点郁闷。

大年初二,她和爱人、孩子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盒开车几个小时到娘家走亲戚,一路上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朋友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除了爷爷和爸爸,还有两个叔叔。她自小深受长辈们的喜爱和照顾,和他们之间的感情极好。

结婚之后,由于离家较远,家人们也长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在春节里才能聚一次。为此,朋友每年都很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到了娘家,朋友和爸爸、妈妈寒暄之后,打算像往常一样拿着礼品去两个叔叔家拜年。谁知,她还没走,妈妈就沉下脸不让她去。朋友经过了解才知道,妈妈因为宅基地和两个叔叔闹了矛盾,冷战了好几个月了。

朋友一下子懵了,放下手中的礼品,很是郁闷。一方面,她不想惹妈妈生气,她知道妈妈心眼小,脾气大,她不想在过年期间和妈妈对着干,因为这件事搅得全家不宁。另一方面,她和两个叔叔、婶婶感情很好,如果不去走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思忖良久,她趁着妈妈不在家,偷偷买了礼品去了两个叔叔家,还为妈妈说了很多好话,试图调停他们的关系。谁知两个叔叔并不领情,说她不清楚事情的缘由,不让她掺和。妈妈知道后也很生气,责怪她胳膊肘往外拐,骂她傻,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实,朋友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她不想让任何人不开心。哪怕自己的妈妈做得不对,她也不敢指出来,而是自己想办法弥补。在这件事上,妈妈可能不太理智,但她自己也没想明白,她和妈妈是不同的,她不需要把自己搅和进去,更不需要为此郁闷。

朋友之所以会这样,和她的讨好型人格有一定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有一些共同特点。

讨好型人格非常敏感,他们心思细腻,很容易捕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而且,他们往往把别人的情绪和自己联系起来,总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了他人的心情。通俗地讲,就是喜欢多想

讨好型人格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说“不”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他们从内心深处害怕冲突,他们认为拒绝别人可能会让对方不高兴,可能会引发矛盾,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他们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习惯性地屈从于他人。

讨好型人格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他人,他们只想给别人带来帮助和快乐。在外人面前,无论他们内心有多么负面情绪,他们都会忍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好型人格通常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喜欢迎合别人,在乎别人的想法和评价。他们考虑问题时通常不按照事情本身做出判断,而是根据他人的反应进行回应。他们的目标通常是和对方达成一致,通过认同对方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讨好型人格对自己很苛刻,经常做出退让,委屈自己。因为他们总是渴望听到别人肯定的评价,做事情之前总是要先考虑别人的想法,所以他们总是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利益,让对方获益,从而得到一个好人标签。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又很宽容。尽管经常因此陷入矛盾,却又无法做出改变,内心也会产生很多冲突。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和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研究表明,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和一些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影响。

有的父母本身就具有讨好型人格,他们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孩子慢慢习惯于妥协退让,讨好他人。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当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他们会批评、指责、打击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为了讨好父母,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出违心的举动。

其次是认知能力不足造成的。

讨好型人格往往缺乏边界感。他们的目的就是取悦别人,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往往为此失去原则和界限感,这种特点容易让外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过多的干涉和指导。同时,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影响别人,在被拒绝或指责时又很受伤。

另外,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有过被孤立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孤立、被冷落的经历会给人带来一些错觉,他们会认为当自己与别人观点不一致时就会被人讨厌。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显得小心翼翼,显得非常谦卑,总是照顾别人的情绪。他们会为了不和他人起冲突,为了让别人开心而取悦对方,他们太害怕再次被伤害。

讨好型人格往往让人活得很累,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其实,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并不难。勇于正视自己的的问题,敢于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提高认知能力,建立自己的优势。总之,一个内心强大、思维清晰的人是不太会想着去讨好别人的。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