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我37岁,在淮安,没钱没房没结婚。

一个算命的跟我说,离开这里,往西南方向走,那有你的福地。

我顺着西南方向一直找,当时,身上只有10块钱,最终选择停留在了滁州。

算命先生说得没错,滁州真的是福地!三年后,我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看,我家就是那!”

—— 整理自一位家住山头队的大叔的描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问“山头队”指哪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紫薇中路西侧的小坡上,是山头队,东侧是小红庙。

小红庙去年已拆迁,附带着山头队前的几栋门脸住户也一并拆了。这就显得山头队这块地方似乎更加“落寞”。

东侧小红庙高楼迭起,西侧山头队持久低迷,旧时烟火,掺拌着苦乐交织的历史轨迹,消散在一片拆后开荒的菜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些年拆迁的滁州人,早已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更好的小区居住。

留下的老住户,看着熟悉的街道逐渐改变,似乎也并没有改变他们安居的心情,真正的享受反而是当下这里不一样的风景。

拆迁过后的一片废墟,硬是被这里热爱生活的人开荒成了一片菜园,看着这片长得极具生命力的青菜、大蒜,才真正感受到春天。

看见前面尖顶的三间别墅了吗?藏在这片区域似乎一点儿也不违和,早年建筑的绿玻窗户和围墙上防盗的玻璃碎无不透露着这里的年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他们可能不盼着拆迁,也不羡慕住高楼的人,空气好,阳光好,自己的小院自己打理,这种生活想想都觉得十分惬意。

在街巷中游走,基本见不到什么年轻人了,多是老人和孩子的身影,偶尔见到的年轻人似乎也只是短暂停留回来看看。

街巷虽窄,车辆停放的却很有秩序,大家都尽自己所能的将车停靠在不妨碍别人的地方,着实也需要发挥些真正的技术。

红墙上的绿色邮箱,差点让人信以为真。

这些不知出自谁手的墙面壁画,生动有趣,无不展现着山头队这片区域的生活气息。

不知哪家孩子细心的给门口小树挂了个牌子,字迹工整,看得出是很用心书写出来的——“禁止丢垃圾”。

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绿色的植物,有些是长势喜人的大树,有些是正值当季的蔬菜,即使是不到一平米的小菜地,也都围上了小栅栏。

种菜的器具没有限制,泡沫箱、塑料盆、塑料桶、闲置的花盆,只要能装土,就可以种菜。

葱、蒜、青菜、哪怕长点草,也都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些年,滁州快速发展,走过大街小巷,很多曾经的标志性地点都已经不存在了。

从父辈那时的“拆一代”,到现在90后的“拆二代”很多人只要一听到拆迁户,脑海中立马就会浮现出“暴发户”的形象,直到现在也还有着拆迁发财的说法。

“一夜暴富”是真的吗?对于这些等待拆迁的住户来说,拆迁到底意味着什么?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城区找老建筑怀旧,但只有曾住在里面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到离开时的浓浓不舍。

那时候,家家户户炉子上饭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到,晚上大家一起摇着扇子坐在门口聊天,小孩子们则是在一起嬉笑打闹。

想到拆迁后安置搬走,看起来是住上高楼新房了,但与老街坊们也就慢慢疏远了,可能往后与新邻居之间也没什么机会去熟悉。

一直都说,滁州是个慢生活的城市,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如此。

当我们还在为老街老房的消逝而怅然不舍的时候,时代的发展已经迈开了自己的步子。

拆迁带来的变化,不论好坏,最终每个热爱这片土地的滁州人,都会盼着它更好,为滁州每一个新面貌的诞生而欣喜。

在这里,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过去的热闹或许回不去了,不管怎样,我们都将与我们的城市共同成长,亲眼见证它的蜕变...

-END-

文 | 九麻

图 | 九麻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滁州生活记”
安徽叁五-滁州生活记(ID:live-in-chuzhou)综合整理出品 转载请联系授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